精诚大医仁者心——专访济宁市首批知名专家、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终身教授、神经内一科主任医师李宪章

2021-01-21 10:23:2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彤彤 王身松 丁梦依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王彤彤 通讯员 王身松 丁梦依 济宁报道

  李宪章,济宁市首批知名专家,主任医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终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第六届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宪章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神经影像学的诊断方面享有较高声誉,曾任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为该科室发展做出过突出成绩,带领该科室先后开展了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颅内血肿的锥颅血肿抽吸术、脑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的脑室穿刺引流术,取得了显著疗效。李宪章本人对帕金森氏病、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先后确诊了多例神经系统罕见病及遗传病,近年来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4部,《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编委,《中华临床杂志》编委,《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特约撰译者,《中国神经免疫与神经疾病杂志》审稿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4项。

  尽心尽责 不辜负每一位患者

  年过七旬,一位矮小结实的老爷子,头发稀疏,黑白相间,没有一丝凌乱;前额微凸眉毛浓郁,标准的国字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时刻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敏锐且细致。说起话来嗓门大,有理有据,思维敏捷,性格豪放,精神矍铄,热爱生活,他就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终身教授李宪章。

  从医四十载,李宪章从一名普通医生到知名专家教授,始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廉洁行医,对病人尽心尽责,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离不开牵挂的患者,退休后的他不为其他医院高薪聘请所动,坚决返聘留在自己曾经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仍像以前那样出门诊、查房。他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和病人在一起。

  逻辑、热情、思想……每分每秒都在人的神经系统里,神秘地发生、存在、运转着。缘于这种神秘,探索着这种神秘,李宪章选择成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工作四十年来,从“修补系统”到“医人”到“医心”,这位“神经系统工程师”还在不断蜕变,不断追求,力争让神秘神经系统的探索之路愈加明晰。

  神经内科涉足的亚专业领域和范围特别广,人们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帕金森、运动障碍、痴呆、脊髓病变、脑炎等神经系统变性病都在其范畴之内。谈及医学发展和临床诊治的关系,李宪章认为,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对神经内科的诊疗技术带来了新的革命,核磁、造影这些先进技术正在让医生对患者疾病情况的判断更为精准。因此,作为一名医生,对疾病的认知也应该要更加深入,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资料,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临床表现,依靠精准医疗来支持对疾病的诊断。李宪章说,“每一个医生在从医的经历中都会有很多故事,有感动、有欣慰、有温暖、有遗憾、有自责,在我的诊治工作中,有无数的病人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还要有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只要医生以良好的态度对待病人,病人一定可以感受到。”

  在众多患者病例中,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令李宪章印象深刻,他基本隔两周就会找李宪章复查,看到李宪章每天门诊或病房的病人太多,为了帮助他节省时间,老先生在家吃完药后,会根据吃药时间、药物种类、药物疗效、身体反应画一幅图拿给李宪章看。“这幅图让我们医生一看很清楚,那天我花了几分钟就了解了老先生什么时间该调药了。”帕金森病人的身体症状是随着药物疗效的时间逐渐减退的,在用药后,维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但老先生在复查时不会因为自己是“老顾客”,药效过去了,身体不舒服了就叫医生优先检查自己,“你不用管我,你先看,我不想给你添麻烦。”面对众多的病患,这一句话便足以让李宪章感到欣慰。这是几十年医患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也是医患之间的一种信任和理解。

  医人医心 青年医者的楷模和榜样

  谈起李宪章,科室同事们说:“我们很荣幸能与李主任一起共事,大家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早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病房,亲自查看疑难危重患者,了解他们的精神、饮食、治疗情况,对患者及家属第一时间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心、安心。”科里的年轻医师也纷纷表示,每次跟着李主任查房,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分析病情,追根溯源,思路清晰,对诊断准确把握,不厌其烦为他们传道解惑;对患者心理的拿捏,有礼有节,虽然老人家已年过七旬,但仍然保持每晚看书学习的习惯,充分的向科室团队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理。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激励着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在神经内一科,大家说,李宪章的名字就代表了信任和实力,很多病人都是冲着他来看病的。

  有一位女性患者,34岁,急诊以“大面积脑出血”收入院,入院查体结果很不乐观,患者随时都可发生脑疝,突然死亡,需要转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治疗。但是李宪章一句话改变了现场医护人员的主意。“我仔细看过片子,她的出血量大,部位重要,虽然风险大,但是如果在清醒状态下没有家属的陪伴,她的病情肯定会恶化,我相信在普通病区好转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面对该患者病情复杂,躁动、高热、高血糖、高血压(极高危)并存的情况,下这样的医嘱困难重重,李宪章认真计算用药、补液的剂量,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并与管床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然后找到家属亲自讲解病情和治疗,“家属们不用担心,我们做医生的会全力进行救治,但是需要时间,请耐心等待。”听了李宪章的这番话,患者家属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此后他每天早上第一时间对该患者进行查房,了解其前一天的病情变化,他多次叮嘱管床医师,“人家大老远跑来看病不容易,病人的事咱们一定要尽心尽力。”观察到患者体位不舒适,他会蹲下亲自将患者摇起,与责任护士一起帮助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看到患者的进步,他总是发自内心的高兴,看着患者的每次CT检查结果,显示血肿慢慢在吸收,李宪章没有一丝松懈,继续叮嘱管床医师注意并发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最终该患者康复出院,几乎没留下任何后遗症。管床医师将患者赞扬感谢李宪章的话告诉他时,李宪章摆着手说,“没什么,这是咱们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做的”,随后伴随着一串爽朗的笑声继续开始他的工作。

  “医生是从事着一份治病救人的工作。如果定义我,我应该是一名神经系统工程师。实际上,在为所有患者医身的同时,我时刻都在医心。”李宪章说。对于患者心理方面,李宪章一直也非常重视。他说,“脑血管病人,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方面,如抑郁症,很平常的血管性头痛病,如果仅仅针对头痛治疗,是很难痊愈的。”在李宪章看来,许多病因与个人的性格、精神状态、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与患者的沟通时,做好心理疏导也是很关键的一点,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好患者心理的疾病,使患者身心都健康。神经内科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需要做心理评估。

  全心全意 只为从医之初的那份誓言

  在同事眼里李宪章是一名对工作几乎痴迷、对学生极尽严格的代言人,但在患者眼里是却是一名能将他们的疾苦装进内心的好大夫。科室医护人员都说李宪章绝对是个偶像派,他有两个强大的粉丝团,一个是学生粉丝团,一个是患者粉丝团。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一名教师,李宪章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他经常告诉青年医师:技术很重要,人文素质更重要。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源于医生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又来自对病人切身的爱。在学生眼里,他是尊敬的师长,又似和蔼的父亲,更是工作起来忘我的工作狂。他牵挂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记得带过的每一名研究生,看到学生家境困难,无法承担生活费时,他记在心里,毫不犹豫的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拿出一部分进行资助,当学生毕业找工作遇到困难时,他鼓励学生们多出去走走,多一条就业路等等。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是一股股暖流,流进学生们的心里,李宪章一心只希望他培养的学生有出息,从不图任何回报。

  为了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李宪章带领着团队开展“阳光病房”,在查房时,李宪章常带着医生护士们和患者开开玩笑,为的是能让患者有个放松的心情,更加配合治疗。在一位患者的感谢信中,就曾这样写到,“李主任开玩笑说让我记录下爱人所做的一点一滴,出院后再一条一条报答,这些话让我永生难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已经成为具有专病专科特色、亚专业齐全、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临床科室,科室是山东省最早独立建科的神经专业学科之一,1997年被山东省卫生厅批准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2006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计划重点学科”。2011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目前科室共有医疗人员50人,其中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8人,硕士38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21人,住院医师15人,全科医疗人员平均年龄32岁,科室人员梯队配备合理,发展潜力巨大。神经内科亚专业齐全,病房共分为五个病区,设有床位200张。目前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省市级课题10余项;学科建设了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和认知障碍共6个亚专业组。门诊开设了脑血管病、癫痫、头晕、认知障碍、帕金森氏病共5个亚专科门诊和6个功能室,包括普通脑电图室、视频脑电图室、肌电图室、诱发电位室、经颅多普勒室、血管彩超室,建立有神经病理和免疫实验室。

  作为一名见证科室发展的老专家,他为科室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与高兴,为优秀的战友和同事们骄傲和自豪。“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几十年平平凡凡、日复一日的岁月里,李宪章用自己的汗水和奉献持之以恒地践行着从医之初的神圣誓言,用40年的工作实践书写了一位大医仁者的动人诗篇,并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