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女大学生村官成了村民的“自家人”

2017-01-16 17:54:00 来源: 大众网济宁频道 作者: 朱仙娉

  编者按:

  革命老区的蒙山深处,鲁西大地的欢乐农家,东海之滨的茕茕海岛,黄河岸边的广袤油田……在农历丁酉年即将来临之际,齐鲁大地正在上演怎样的温暖?又在抒写怎样的故事?从今天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记录最基层、最一线、最真实的温暖故事,还原齐鲁大地多姿多彩的幸福和感动,以“温暖看扶贫、温暖回家路、温暖在基层、温暖过大年”五大板块,推出“温暖中国——2017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温暖,期待您的关注!

  温暖中国——新春走基层(5)

  【温暖看扶贫】女大学生村官成了村民的“自家人”

  时间:1月12日

  地点:济宁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

  记者:朱仙娉

  清晨,天还没有放亮,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村官鲍清华就已经乘上了去镇政府的班车。除了在村里帮村两委和村民处理一些事务外,她还要经常来镇、县政府为村里的扶贫、旅游等新项目报送材料,顺便再帮村民“跑跑腿”办理一些农作物保险。1月12日早上,大众网记者在圣水峪镇政府大院里见到了前来报送材料的鲍清华,并跟她回村走访贫困户,她边走边说,只要能让父老乡亲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她起早贪黑忙一点算不了什么。

大清早,镇政府大院里就出现了鲍清华忙碌的背影。

  上任第一天就“蒙圈”了,鲍清华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贫穷”

  “周五在文化广场组织了文化三下乡,周六是草莓节,周日是村农副产品直销店电商启动仪式,周一要开始报送新的项目材料……”瘦小的鲍清华马不停蹄地在镇政府大院里一溜小跑,报完材料后,在她的带领下,大众网记者来到了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

  站在村里的花溪木桥上,鲍清华指着一片片如画的风景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片坑塘,那边以前是片河沟,这里土地贫瘠,村民收入很低,只有挖掘自身的资源,向上争取到有利项目,为村里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让这个村子‘活’起来。”

记者在2016年初来南仲都村拍摄的没有治理过的河道。

各种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令南仲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处为上图同一处河道治理后的照片。

  说起初“上任”的情况,鲍清华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她“上任”第一天去镇里报到,当看到那些平房办公室,烧水取暖的炉子时,真的有点“蒙圈”,她曾想过村里条件会不好,但没想到会这么差。

  “我刚到这里的时候,没有广场、没有花溪、村民的房子很破,有的人家中无儿无女终日吃不上一口热饭,有的人家徒四壁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有的人住的房子抬头就能看到天……”鲍清华告诉大众网记者,那时是她第一次离“贫困”这么近,第一次感受到“贫困”的可怕和艰难,也是第一次强烈地想到,这样的村子必须脱贫!

  出了校园就下田地,她用文字和语言打通了村子通向外界的大门

  走在南仲都村的水泥路上,鲍清华说有种回家的感觉。

  迎面而来的村民见到这位大学生“村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拉着她的手邀请她去家里坐坐,而鲍清华也一路“叔伯”、“婶子”、“大爷”的叫着。村民张大爷告诉大众网记者,别看鲍清华是大学生,她放得下身段,没有架子,不知道的都以为她是村里人。

  然而,鲍清华却告诉记者,得到老乡们的认可其实并不容易。刚到村里那年,村民并不认为年纪轻轻的她能吃苦,对她甚至有些排斥。于是,她下地体验民情,在田间地头和农户一块劳动,去镇上时帮乡亲们跑腿,时间长了,乡亲们开始有人叫她“闺女”,有人提起她时念叨的是“咱小鲍”,鲍清华慢慢成了村民的“自己人”。

年底是鲍清华最忙的时候,各项工作都需要汇总上报,还要准备各类活动。

  穿过充满着乡村气息的文化广场和一整洁的街道,大众网记者跟随鲍清华来到了南仲都村的村委大院,偌大的一间会议室里,墙角的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就是鲍清华的工作区域。

  “上级党委的关怀和政策都有了,就缺这么一个有文化有干劲又有能力的小青年,清华从来不嫌我们这里条件差,二百多亩地、五六十个大棚的农户信息全靠她自己下地去搜集。”年近60岁的村支书姚洪对大众网记者说,鲍清华是村里唯一一个精通办公自动化的人,申报各种扶贫、旅游开发项目都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字材料,鲍清华把这些都“承包”了,成了南仲都村扶贫攻坚战最稳固的后方,每个项目的策划书都做得有模有样。

农业示范园的大棚里,鲍清华在草莓地里和农户探讨种植经验。

  得益于南仲都村里各种扶贫旅游开发等项目的落地,村里进大棚干活的贫困户每天能收入60块钱,一年下来可以赚到6000元左右,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分红,一年也可以分到2000元的现金,村里还装上了光伏发电,每户每年收入能达4000元左右。

  村民不让她走,还要看着她出嫁

  南仲都村里有43户贫困户,每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脱贫时限,鲍清华都熟记在心,并亲自为他们分别制作了脱贫方案。

  12日下午,大众网记者跟随鲍清华来到贫困户高梅英的家中走访,鲍清华向往常一样询问着她的身体状况。高梅英告诉大众网记者,自己久病缠身,儿子和丈夫已经离世,女儿也嫁到他乡,鲍清华的到来给她心理上带来了很大安慰。“她来了以后帮我申请了低保,看病吃药给我减免,村里分红时还给我送来了2000块钱,现在又给我装了光伏发电,一年下来我能有六七千的收入。”高梅英眼睛有些湿润,要不是鲍清华,她从没想到还能有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鲍清华在贫困户姚运代家中询问今年的收入情况。

鲍清华向记者展示村里的淘宝店。

  另一位贫困户姚运代说,2015年他家贷款建起了大棚,当年一场大雪压塌了大棚毁了草莓,家中一夜返贫,而鲍清华得知情况后不顾雪后路难走,多次跑到镇里、县里的相关部门咨询政策,和第一书记详细汇报,最终在村里的帮助下,重建了大棚,现在一年能有四五万的收入,日子慢慢也好了起来。

  “那时候路很滑,清华来来回回为我们家的事跑了很多趟,这么好的闺女得在我们村多留几年,我们还得看着她出嫁呢!”姚运代说。

鲍清华经常在最后一个离开单位后再去田间地头了解农户情况。

  结束了贫困户的走访,鲍清华回到村委大院。她一边整理当天的走访情况,一边对大众网记者说,她的“村官”生涯在今年7月就要结束了,转正以后将到圣水峪镇工作。鲍清华说,她做村官的初衷很单纯,就是想为村民办点实事,用学到的知识去改变农民的生活。

  “从无到有,我见证了这座村子的成长和变革,即使去了镇上工作,只要这里的村民需要我,我也会回来为他们服务。”鲍清华说,她就是来给老百姓干活的,能让老百姓日子过的好一点,自己的社会价值就算实现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孟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