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4亿元、6989.7亿元!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022-10-12 22:2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曼如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赵曼如 济宁报道

  10月12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市工信系统秉承“工于事、信于行”的干事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积蓄了强大动能。

发布会现场

  这十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1年底,济宁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分别达到1743.4亿元、6989.7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0.8%和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51家拓增至2083家,比2012年增长34.3%;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为10年来最高增速。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中坚力量,近十年来,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9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2%,比2012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9家,过50亿元工业企业11家,过100亿元工业企业5家。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这十年,产业体系更加完备,集群能级持续提升

  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扎实开展“干部助企攀登”,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梳理了19条核心产业链,细分绘制了29个产业链图谱,强化产业谋划,深化核心产业链培育,推进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形成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231+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指导各县市区明确2-3个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优选863家攀登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库,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引导企业按照产业链分工筛选项目、论证项目、新上项目,打通强链、延链、补链各环节。依托先进碳材料、稀土、机器人、应急装备等具有优势基础的产业,加快省先进碳材料示范基地、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和省稀土产业研究院建设,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

  这十年,动能转换提速升级,产业转型成效明显

  全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在全省率先设立并落地技改基金,采取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等方式,为企业技改注入“活力”,累计实施投资过500万元技改项目8000余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接近70%,2020年、2021年完成技改投资总量连续2年居全省第1位。扎实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创建7家省级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60%以上,居全省前列。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与压减落后产能相结合,近年来,累计压减整合石材加工业企业200家、水泥企业11家、石灰窑企业16家、砖瓦窑企业54家、机制砂石企业88家,腾退土地6847亩。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231+1”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规模达到2300亿元,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4.7%。济宁新材料产业园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兖州农机产业集群、汶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济宁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十年,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21年度全市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21.1%提高到40.7%。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用最优政策建强创新平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建成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49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6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02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用最大力度培育创新主体,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1家、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22家,1396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用最实举措打造创新生态,自主培育工信领域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4人,持续开展企业家评先树优活动,累计评选市级优秀企业家748名。

  这十年,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两化融合纵深推进

  持续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强芯”、机器人“补链”、智能终端“扩量”、软件产业“提质”等重点行动,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9亿元,同比增长161.1%,增幅居全省第1位,成为驱动济宁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建成省级数字经济园区7家,成功获评DCMM(数据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试点市。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年内均在全省前5位。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2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个,济宁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全国仅22个。成功举办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全市4G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100M(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8.9%,宽带下载速率居全省第4位。双千兆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11829个,千兆城市创建指标已全部达标。

  这十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优质企业活力迸发

  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高规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非公经济发展50条”等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健全,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5家、瞪羚企业15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4家、瞪羚企业1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初审编辑:高杨

责任编辑:朱仙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