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视频精彩呈现!他们说,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2022-04-23 18:49:11 来源: 闪电新闻 作者:

  近期,省政协机关团委以“庆祝建团百年·建设书香政协”为主题,组织机关青年干部开展"书香致远"读书活动,引导青年干部在阅读中领悟生命,感悟人生,丰富思想。

  让我们一起通过

  1部短片和8个音频

  听听青年干部

  在读书中收获了什么吧

  看完了视频

  继续来聆听

  书目推荐

  《平凡的世界》

  孙大伟

  省政协办公厅会议活动处一级主任科员

  《平凡的世界》推荐词

  “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近年来由此改编的广播剧、电视剧、话剧等艺术作品也深受大众欢迎。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百科全书。它再现了文革晚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恢宏壮丽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以陕北农村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极力书写了人生的苦难和辉煌、生活的平凡与伟大。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奋斗者的心灵史。它不仅呈现了一个异常精彩的小说世界,而且为读者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它所传递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是每一个追梦人的心灵灯塔。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具有引领时代风气的价值导向。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文风清新的隽永之作。它的文字真诚、语言质朴、感情细腻,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对于我们改进文风也大有裨益。

  人生路遥,但没有白走的路;在平凡的世界里,照样可以活得丰富而精彩。路遥用毕生心血写就《平凡的世界》,演绎出了让读者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它跨越时空、直击人心、常读常新。

  书目推荐

  《野草》

  孟令东

  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督查处)一级主任科员

  鲁迅《野草》推介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称赞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并多次提倡“读点鲁迅”。

  阅读鲁迅,是一种思想爬坡,并不轻松。先生的文章,往往初读不知其意,再读仍不解其意,但步入社会后,常常在不经意间想起他的话,很多困惑我们的问题,他都有过独特的思考;很多我们曾经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情绪,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他的文字就是这样隽永深沉,给人以力量。

  《野草》是鲁迅先生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唯一的一部。收入了鲁迅先生在1924—1926年期间所作的23篇散文诗。先生以卓越的才华、独特的个性、曲折的意象、隐晦的文字,与痛苦作“绝望的抗战”,将内心的愤激与焦燥,感伤与痛苦,苦闷与彷徨,希望与绝望,探索与追求,溶入这野草之中,隐含着深邃的哲理,具有强大的文学色彩,是鲁迅先生最好的作品之一,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是我们理解鲁迅的一把钥匙、走进鲁迅的一条捷径。

  来吧,年轻的我们,一起来阅读鲁迅吧!

  读书心得

  《野葫芦引》

  任 萧

  省政协文史馆馆员

  读宗璞《野葫芦引》有感

  在“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中,宗璞营造了一个个鲜活温暖的生命世界,不仅有各个阶层的人物在生活的困境中勃发生命的张力,还有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摹和细致刻画,赋予自然界中的景物以灵魂,因而无论是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还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和人,都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宗璞说:“昆明的花草树木,昆明的蓝天白云,都留在我的生命中。因为这是我心灵在丰富,身体在长大,头脑在明白的少年时光。云南生活的8年,造就了我与自然的沟通与交流,它很自然地融在了我的血肉之中。”

  在《东藏记》中,作者是这样描述她对昆明的最初印象的,“昆明四季如春,植物茂盛,各种花常年不断。窄窄的街道随着地势高低起伏,两旁人家小院总有一两株花木,不用主人精心照管,自己活得光彩照人。有些花劲势更足,莫名其妙地伸展上房,在那儿仰望蓝天白云,像是要和它们汇合在一起”。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昆明的植物生命力旺盛而顽强,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开花,无惧战争的威胁。它们点染着战时云南的苦难生活,为人们灰暗的生活涂上了一笔生命的亮色,又在潜移默化中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与坚强的意志。

  在《西征记》中,作者描绘了滇西大反攻的悲壮场面,即使是在战场上,依然有鲜活温暖的生命世界,在这执拗的土地上,花朵伴着焦土,鲜艳伴着破坏,预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小说中的这一场景让我联想到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中的经典文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疫情反复的当下,再次品读宗璞的文字,更让我们坚信生命的力量,更加珍惜生命,更愿意用自身的能量去守护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小生命。

  经典诵读

  《窃读记》

  寇琦明(左)

  省政协文史馆助理馆员

  张 玲(右)

  省政协委员活动工作室界别工作处二级主任科员

  窃读记

  寇琦明: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用眼睛去享受酒店的冻肉。这么饿着,想着,对着烹得精美的好肉空望,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

  张玲:

  这是摘自林海音《窃读记》中的一首小诗,小时候的她,爱看书,又没钱买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里去蹭书,时常会被驱赶。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店员,让她久久难以忘怀。

  寇琦明: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张玲:

  有时候,正是不动声色的善良教会我们如何去爱这个世界,正如林海音最后写到:“记着啊,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

  刘 群

  省政协民宗委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

  乡土本色里的文化剪影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这本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学经典之作,打开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大门,也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中国国民性的一面镜子。

  初读此书,曾被其平淡中的深刻、博杂中的典雅所吸引。隽永朴素的文字里疏散出中国乡土社会宁静而又绚烂的音符,它是哲理的、是诗意的,流溢着乡村社会平和、清秀、静穆的光彩,也闪现着古中国乡村文明温厚、纯良、理性的光芒。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泥土的芬芳、大地的慈悲,谛听中国土地多元的声音,体味那一方水土所孕育出的血脉相连。

  作者将“乡土本色”一文置于全书首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乡土文化,看似朴素,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国人生于斯,歌于斯,聚国族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家行动不得,侍候庄家的老农因之也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无论是农业生产,或是聚村而居的定居生活,还是深入骨髓的土地信仰,可以说,“土”贯穿在传统中国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生命的整个过程。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方田园中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因此,乡土情结始终是国人抹不去的情感。有人说,这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造就了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一词本无褒贬,它是基于物质生产所磨合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在同一个地方生了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里,从容地去熟悉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乡土社会从熟悉中得到信任,构建礼法、推己及人,在差序格局的波纹里推送道德要素,影响国人的文化品格。

  此书不同于其他作者从感性的角度描摹乡土社会的生活图景,他更多地是站在理性地角度去勾勒乡村社会的精神魂魄。让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基层社会的运作模式,以及由此诞生的诸多文化、观念、礼仪和治理形势。另一方面,它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为现代化的中国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回到文明曾经生长奠基的地方,探寻中国社会普遍特性的根源,对其批判性的借鉴、学习和再创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经典诵读

  《红岩》

  万 翔(左)

  省政协文史馆助理馆员

  张学珍(右)

  省政协文史馆助理馆员

  《红岩》选段

  万翔:

  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也许你可以逃跑,可是你们无法逃脱历史的惩罚。你不敢承认,可是不得不承认:你们的阶级,你们的统治,你们的力量,已经被历史的车轮摧毁,永劫不复了!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改变不了你们的命运;潜伏,破坏,上山当土匪,难道能挽救你们的毁灭?你自己心里也不相信这些!你们看看人民的力量,看看人民的胜利,你敢说不害怕?不发抖?不感到空虚与绝望?你们的前途,只有一片漆黑!

  张学珍:

  许云峰不屑再讲下去。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

  万翔:

  走!带路。

  经典诵读

  《青春万岁》

  郭丽丽(左)

  省政协联合日报助理会计师

  王森玉(右)

  省政协联合日报助理编辑

  《青春万岁》序诗

  郭丽丽: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

  王森玉: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

  郭丽丽: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王森玉:

  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合: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郭丽丽: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王森玉: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

  合: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合: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们快乐地向前,向前

  郭丽丽: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王森玉: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郭丽丽: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

  合:

  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王森玉: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合: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郭丽丽:

  青春万岁

  王森玉:

  青春万岁

  合:

  青春万岁!

  读书访谈

  《人世间》

  姜晓蕾(左)

  省政协联合日报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刘 伟(右)

  省政协联合日报编辑、记者

  人世间,最好的事莫过读书

  刘伟:

  今天我们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人世间》。

  姜晓蕾: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梁晓声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一部富有年代感的作品。我感到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刘伟:

  是的。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从自己熟悉的底层生活写起,一步一步发散到社会的其他阶层和人群,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写人与人之间的纠缠,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从而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

  姜晓蕾: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李掖平评论说,梁晓声的《人世间》用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语言,标示出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刘伟:

  确实如此。书中有你,有我,有无数身边人的影子。他们是时代进步下的改革者,历史的见证者。书中还有很多语句或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姜晓蕾: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所谓人生,原本便是一个怎么办接着一个怎么办的无休止的过程。正如自己和朋友们都不知拿各自目前的处境怎么办好,也不能排忧解难地互相启发怎么办好,更不知长此以往今后该怎么办。”

  从《怎么办》这本书里,周秉昆得到了人生开悟。他从小跟着哥哥姐姐读书,除了《怎么办》,还有《列宁在十月》《双城记》《战争与和平》等。往往我们无所适从的时候,其实,书中早就写好了人生方案。

  刘伟: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周秉昆的一段内心独白:

  “兄弟,为什么上大学对别人来说是幸事,却反而给你带来了那么多痛苦?虽然你肯定是对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北京,而我们在这里,这里和北京是不一样的。……你看到的我们都看不到,你听到的我们都听不到,你认识的人我们上哪儿去认识?”

  秉昆,是周家兄弟姐妹里,唯一没有上大学的人,也让他的人生,和秉义、周蓉迥异。这些话是他想说给上大学的吕川听的,其实,也是他想对哥哥姐姐说的。虽然星移斗转间,时代影响了所有人的命运,但是,读书始终是改变命运的最优解!

  姜晓蕾:

  是啊。其实,人世间最好的事莫过读书。刚才提到《怎么办》,这是革命导师列宁的著作。实际上,书籍伴随列宁的一生。列宁将读书看作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列宁一声嗜书如命,早晨一喝完早茶,就会抱着一摞厚厚的书籍、笔记本、字典等到花园的僻静处读书学习。

  刘伟:

  我印象中列宁的读书速度非常快,人们通常认为这与他全神贯注的阅读状态有关。奥楚普拍过一张列宁在克里姆林宫阅读报纸的著名照片,拍摄过程列宁毫无察觉。可见其读书时是多么的聚精会神。只有保持这一读书状态,才能让大脑高速运转,牢牢记住书中内容。

  姜晓蕾:

  如果列宁没有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不懈地追求真理,那么即使他有再大的天分,也不会成为影响世界的革命家。

  刘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写道,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读书,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论,那就是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姜晓蕾:

  在读书上,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将其作为一种健康的、有益的、优雅的生活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干部成长的需要。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在急速地累积、迭代、更新,一旦疏于读书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

  刘伟:

  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视频创意:孙维谦、田阳

  视频制作:姜瑞、蒋明、房紫薇

  见习编辑:王森玉

初审编辑:尹荣耀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