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义桥镇激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7-06-28 18:08: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尹彤 王中信 梁士海

  麦收季节,6月13日上午,汶上县义桥镇马北村流转出去的100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里,收割机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看着丰收的小麦,村党支部书记蔡士武考虑的是下一步的流转。“流转的土地如果搞小麦良种繁育,村里一亩地收取20多块钱的服务费,秋季还能种大豆和谷子。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就能增收6万元。”蔡士武自豪地告诉笔者,“村里有了集体收入就能多给大家伙干事,村干部的腰杆子也硬起来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的根本途径。”义桥镇党委书记崔利伟表示,今年义桥镇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打造过硬党支部的重要举措,采取盘点“三资”、找准路子、严格考核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全部村实现“脱壳”,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5个,1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12个。

  因地制宜开展

  “破零扶强”工作

  义桥镇位于汶上县东南部,东与兖州区接壤,全镇辖40个行政村,5万人,面积68.6平方公里,7万亩耕地。全镇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适合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截至2016年底,全镇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个,5万—10万元的村4个,3万—5万元的村3个,1万—3万元的薄弱村7个,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25个。村级集体收入相对偏少,有些村还因为村内环境综合整治而背负较多债务,村级开展工作缺少保障,几乎靠上级的运转经费。

  “这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大多村班子观念陈旧,开拓意识差,发展经济能力弱。尤其村党支部书记的知识面窄、经济意识不强、发展观念落后,还存在着负债重、村级矛盾多等问题,这些是直接影响村干部干事创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义桥镇党委副书记步海霞说,要么是村班子不主动想办法找路子,要么是不知道如何发展、怎样推进。

  此外,经过前期调研还发现,义桥镇多是传统农业村,缺乏服务型产业,除土地、荒片、房屋、塌陷地补偿外,利于集体发展的优势资源不多。即使有部分资源的村,利用率也不高,有的甚至长期闲置浪费,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活力明显不足。镇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造血投入少,资金匮乏,持续性不强。

  “找准问题所在,方能对症下药。”义桥镇党委委员王中信说,义桥镇开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扶强”工程,探索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努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高、实力增强。

  义桥镇坚持因地制宜,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产资源,一村一策,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运用好典型的力量,开始培育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村,推广先进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坚持统筹推进,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社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相结合,统筹考虑、共同推进。坚持积极稳妥,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基层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防止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投资,严禁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增加基层负担。坚持规范经营,严格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加强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做到保值增值。

  选好头雁 集智聚力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义桥镇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力推进村集体增收的十条意见》等“含金量”较高的扶持政策,从财政投入、项目扶持、土地使用、信贷倾斜等方面,提出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硬政策强措施,为村集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软环境。而对于带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村支书,义桥镇不仅制定了考核措施,也强化了奖励机制,激发村支书包括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班子,特别是要选优配强带头人。为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带富能力,义桥镇通过“支部书记月例会”传达学习浙江“强村九法”、江苏“永联模式”等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同时还邀请了省市专家、财政等部门进行政策、信息、技术、专业协会、服务组织等方面的专题培训。“4月中旬,我们邀请了家乡创业能人福建上青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肖丙振就通过组建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发展物业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进行专题培训。”崔利伟说。

  此外,全镇各村村支书通过每季度一次的“支部书记论坛”学习交流典型经验;召开座谈会组织到柳杭头、马北村等示范村现场观摩等途径,广泛宣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机遇,发展优势,澄清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模糊认识,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

  在考核监督方面,通过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研判会、调度会、现场观摩会,分析研究村集体增收形势和问题,总结归纳“闲置资源开发增收”“提供服务增收”等易推广的增收模式,促进经验交流,保持抓村集体增收工作的强力态势。严格督导考核,建立村集体经济增收销号管理制度,对各村集体增收情况实行周调度、月排名、季观摩。将各村在发展村集体收入的排名情况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得分权重设为30%。

  为更好地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义桥镇建全完善了奖励机制,自今年起镇政府拿出30余万元,对集体经济先进村进行激励奖励。对全年增幅增量各前三名的村,年底评为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镇政府每村奖励2万元;年底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县级示范村,除享受县级奖励外,镇政府每村再奖励2万元。

  党员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如何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合力?义桥镇通过“党员月例会”互相交流,分析研判,集思广益,汇聚发展集体经济强大合力。通过党员月例会,共征求各类意见建议55条。目前已全部落实。同时,积极培育党员示范项目、党员致富带动项目等,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拉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村制宜 一村一策

  九大模式发展集体经济

  “以前村里这些坑塘,谁家有本事谁就占着。通过三资清理,把坑塘收回后重新承包出去,再加上方田路段拍卖,每年能增收近两万元。”柳杭头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原来的学校、村委大院租出去后,每年也能增加近万元收入。加上320亩集体土地对外承包每年的19.2万元,柳杭头村现在集体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仅仅依靠原来的老路,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创新发展思路,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义桥镇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解决发展思路不明的问题。

  义桥镇党委、政府下派了7个工作组,逐村摸清村情,把脉定位,制定发展计划,规划方案。把40个行政村分为资源开发型、物业经济型、资产盘活型、投资创收型、服务增收型、经济实体型、休闲农业型、“美丽撬动”型、光伏增收型9个大的发展模式,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我们村没有工业企业,基础差,想要‘白手起家’发展集体经济,很难。”驻驾圈村党支部书记邵为令坦言,但作为煤矿搬迁村,村集体有一部分煤矿塌陷地公益金。要发展集体经济,就得好好利用这部分资金。邵为令和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经过反复考察,认为入股济宁振桥纺织有限公司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在召开了党员会、群众代表大会和全体村民会议后通过该项提议,入股企业每年能有20万元左右的分红。”邵为令说,去年半年就拿到了10万元的分红。“这个企业的老板就是我们村的村民,他也是汶上服装辅料协会的会长,企业发展势头很好。”

  和驻驾圈村类似,马西村是以村里的20多亩集体土地入股济宁市康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有5万元的分红。“我们公司主要是养殖蛋鸡,全部机器化操作,目前,一期工程投资30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王卿华说,除了每年给村里的红利,他们还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公司务工,并建立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基金,用于帮助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稳定脱贫。

  除柳杭头村、杨学村、北辛庄村等通过资源的开发、盘活致富,驻驾圈村、马西村等通过投资创收增收外,窦村、李村、岗上三村利用搬迁后连片的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厂房对外租赁,三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6万元;马东村组建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提供农业生产等配套服务创收,每年可增加收入2.5万元;王村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发展60亩采摘园,每年增加收入4万元;唐庄等村通过在农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收取管理服务费,每年可增收2万元;曹村等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把人文、农业等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集体增收,每年可增加收入4万元以上。

  “有钱好办事”

  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壮大成果

  “你从镇里到我们村来的这条大路,就是村里有钱后才修的。这1000多米花了近30万元,村里拿了12万元,以前村里没钱,这么一大笔钱去哪弄?如今这条路不仅方便了村民进村出村,也带动更多人致富。”王伟告诉笔者,从村里有集体收入后,群众的水费、路灯电费、农网改造入户线费没用村民再花一分钱。

  “手中无把米,唤鸡鸡不来。”没有钱,村干部想干事也束手束脚,久而久之,没有了干事热情,农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也会越来越差。村集体家底厚实,村“两委”才能有钱办事,基层党组织才会越来越有活力。

  “每年有这20多万元,很多事就能想干就干。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邵为令告诉笔者,村里花了13万元买了60个水泵,这十几万元的支出彻底解决了村民浇地的难题。“以前去浇地,那都得扛着锨、拉着泵,浇个地没三四个人都干不了。现在好了,一个人扛着锨去就行了。”村民邵作安说,自家的5亩地,原来得5个小时,现在也就1个小时就轻松浇完了。

  驻驾圈村,老人的银龄安康保险、小麦保险、卫生费、电费等村里都给包了,前年慰问贫困户,除了给米面油外,还每人送去了两床棉被。村里的大街小巷都安上了路灯。每天晚上,灯火通明的广场上,村里的舞蹈队在这里排练,老人孩子在这里乘凉,夜晚的村庄也变得生机勃勃。

  “我们村现在大路小路全都修得平平整整,各家各户都变成了水冲式厕所,这些都没有让群众掏钱。”马北村村民韦修国乐呵呵地说,这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也增强了村民对两委班子的信任和支持。“以前村里的凝聚力不行,干部想召集大伙干点事很难。这两年,看着家里的变化,大家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了。再开村民大会,大家都积极参加。”韦修国坦言,如今的马北村越来越团结,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如今的义桥镇,村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正在做大,村级组织从“无钱办事”到“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了,说话办事有了底气和力量,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