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正人心 “三抓三保”护平安

2017-03-24 09:16:00 来源: 东方圣城网 作者: 刘帅

  “我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前,没有想到人世间还有这样的生活:周围的人总是那么仁慈,那么友爱,那么善良,那么有道德……”。

  电视上,曾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缓的康金利,正在一档名为《走下刑场的忏悔》的节目中做悔罪报告。电视前,济宁市微山县司法局傅村司法所全体社区矫正人员正认真观看并不时记录,两个小时的节目很快结束,盛子燕所长又带领矫正人员进行了大讨论。

  “如果早学习传统文化,我可能不会意气用事和别人打架,也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看了节目很受教育,可不可以拷贝一份给我,回家让我孩子也学习学习”……几名矫正人员踊跃举手发言。

  这样的情景定期都会出现,济宁市微山县傅村司法所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班,将传统文化引入社区矫正工作并取得了明显实效。

  这只是微山县司法局傅村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该所深入贯彻落实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坚持监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理念,开展社区矫正“三抓三保”活动,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效能。

  一是抓精细化监管保规范。细化工作环节,确保监管不漏空。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司法远程监管帮教应用系统,提升监管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制定社区矫正职责清单。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走访,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日常表现。

  2016年9月份,盛子燕所长在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刘某家中得知,刘某因颅内感染于前两日在家中昏迷,当地医院建议到山东省立医院就医。司法所一方面积极为其办理外出就医手续,另一方面根据其家庭生活困难的事实,联系村委会为其组织捐款,刘某出院后对司法所十分感激,表示一定要好好改造,努力回报社会。

  二是抓精心化教育保成效。用心教育感化,确保教育不漏项。根据山东省司法厅编印的《社区服刑人员口袋书》,编印社区矫正系列教材,实行分散自学和集中学习,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培养社区服刑人员的自控能力。统一社区服务模式,抓好社区服务鉴定表的运用,不断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服务意识。

  张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在矫正初期,张某未能摆正心态,对司法所的管理规定有抵触情绪,出现学习不用心、劳动不守时的问题。针对此情况,司法所为其制定针对性矫正方案,让其认清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一段时间后,张某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三是抓精准化帮扶保稳定。精准帮困扶贫,确保帮扶不漏人。积极与傅村街道人社部门沟通联系,对有需求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就业培训以及就业指导。定期举行谈话谈心,通过心理沙盘游戏对有心理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治疗、心理帮扶。通过多种形式的帮扶,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重树生活信心,使之顺利回归社会。

  某村原支部书记傅某某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缓刑后,虽然能服从管理,遵守纪律,但通过谈心谈话发现其思想压力较大,认为在村里抬不起头,充满自卑、苦闷、彷徨的情绪,

  意志消沉。司法所及时跟进纠正,联系其家人成立社区矫正小组,让其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家庭温暖,取得了傅某某的信任,使其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重拾了信心。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三抓三保”活动的开展,傅村司法所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矫正中心建设,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提高学习和社区服务实效,培塑社区服刑人员的遵规守纪意识,创新帮扶方式,增强监督管理、教育矫治、困难帮扶工作效能,实现监管不漏空,教育不漏项,帮扶不漏人。为维护全街道社会和谐稳定和平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通讯员 刘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史欣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