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综合指数改善均居全省第一

2018-01-06 14:10:00 来源: 济宁新闻网 作者:

  1月3日,山东省环保厅发布了2017年全省空气质量及同比改善情况,济宁市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综合指数改善均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改善近年来最好。

  据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孟青松介绍,“国家考核的重要指标PM2.5济宁市平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紧跟青岛、威海、烟台、日照之后,位居全省第5位,比去年同期下降23.3%,改善幅度位居全省1位,较2013年的121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53.7%,全面完成国家大气考核下达的63微克/立方米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37,同比改善11.5%,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

  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济宁市环保工作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济宁科学治污模式”在全国推广,在环保部廊坊总结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也是唯一一个作全面经验介绍的市。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来我市参观学习;省环保厅理论中心组读书会、省委组织部生态文明县级分管干部培训班相继来济宁市开展现场教学。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也成为济宁收获的一份新年大礼。

  齐抓共管的环保大格局体系

  济宁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制定了《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市直部门按照职责划分24条工作线分线作战,各县(市、区)也都建立了治污攻坚机构,将治污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镇街、村居、企业,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环保大格局。住建系统推进的“气代煤、电代煤”、经信系统推进的错峰生产、城管系统推进的餐饮油烟治理……这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

  精准施策的导则治污管理体系

  济宁市研究制定了11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行业导则,并配套出台了实施方案、考核办法,作为行业环境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强力推行,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将污染源分类纳入技术导则体系进行监管,打造成了全国的治污样板。锅炉窑炉的深度提标治理、建筑工地的 “八个100%”治理措施、工矿企业的360度旋转摄像头、港口码头的平台系统监管......这些喜人的成果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样板。

  科学治污的智慧环保监管体系

  济宁市积极探索“互联网+环保”新路径,与中兴通讯、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投入资金2.4亿元,建设济宁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在全国首创“城市大气环保管家”决策支撑体系,建立动态更新的排放清单云平台管理系统。按照“一网、两线、三面、多点”的基本架构,建设济宁智慧环保监管责任体系,推动线上监控与线下网格化监管有机融合。2017年以来,网格员上报各类环保事件65476件,通过济宁智慧环保监管平台转办查处环保违规事件621件。

  上下联动的环保执法监管体系

  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地方环保立法工作,《济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先后组织开展了“百日集中攻坚”、“利剑治污”、“大接访”、“大快严”、“地毯式”环保执法系列集中攻坚行动,制定实施部门联动、异地执法、错时执法、夜间执法等具体办法,对违法排污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截至目前,济宁市各级各部门共开展环保检查52万家次,查处违法企业1.9万家,共处罚款7426万元。在环保部前六轮大气强化督查活动中,济宁市督办问题最少、占全省3.5%,得到环保部通报表扬。在中央环保督察活动中,济宁市接到的交办案件、问责处理的人数在全省都是较少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报告中专门对济宁市提出表扬,这在所有批次中央环保督察中绝无仅有。

  济宁市逐年增加的蓝天白云,使“济宁蓝”成为常态,让老百姓晒蓝天白云也成为一种自豪的幸福。2017年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272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天数211天,位居全省第5位。蓝天白云已成为济宁的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为济宁绿色发展新的代名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