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4日新媒体专电 题:当“情人节”紧跟“逼婚春节”,“亲妈的婚姻观”被点赞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赵仁伟 付光宇 林苗苗
节后上班第一天就迎来情人节,这对于刚刚从春节的“逼婚遭遇战”逃离出来的许多年轻人而言,多少有些“情何以堪”。在父母的压力下选择进入围城,还是继续快乐的单身?这让不少“剩男剩女”感到纠结。对此,专家呼吁,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对待婚恋问题,应该更多一些沟通和包容。
情人节紧跟春节,网友直呼“逼死人的节奏”
“找个差不多的就行了”“有对象就结婚吧”“转眼就30了,到时候嫁都嫁不出去了”“趁我们年轻还能帮着带孩子”……在“每逢佳节被逼婚”的背景下,今年刚过完春节就赶上情人节,各类“逼婚”话题成为热议焦点,网民直呼“这是逼死人的节奏啊!”
一位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探亲访友,不光是欢喜,偶尔也会“遭罪”。嘘寒问暖、谈笑风生过后,那个“最要命的”问题随时会不经意地出现:你的对象呢?
日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生活圈子小是被调查者无法成婚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属鸡,今年已经35了,还没有女朋友,眼看别人都当了爷爷奶奶,心里特别着急。“每到家庭聚会,儿子的婚事就成了大家的头号话题,这几年孩子都找理由躲出去了,怵了。”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照样可以很快乐。”老家在东北的北京白领小张告诉记者,结婚这事一要看能不能找到“有感觉”的人,另外还要看是否有足够的实力,“说实在的,大城市生活压力比较大,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前,并不想考虑婚事。”
“逼婚”与“反逼婚”,让两代人“情何以堪”
一边是父母辈的“紧紧相逼”,一边是年轻人的“奋起反抗”。日前,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反逼婚联盟”在北京地铁东直门站众筹发布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关注,也向家人表达心声。
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表示,什么时候结婚?结还是不结?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往往站在观点的对立面,甚至变得互相“看不懂了”。
——父母心声:帮孩子尽快做出选择。不少父母觉得,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对未来生活也缺乏方向;回家乡成家又不情愿,一直处于“飘着”的状态。作为长辈,父母正是看到了儿女这种“窘境”,才急于逼婚,目的或许也是帮孩子做出一个选择。
此外,长辈总是希望能在子女之间产生点联结。幼年时,子女的一切都在父母掌控之下;孩子上学了,父母操心成绩……等到孩子工作了,父母也大多已退休,两代人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催婚生娃”就成了能和子女建立联结的一个重要话题。
——儿女倾诉:不急于结婚主要是认为“感觉”没找到。按父母辈的传统观念,婚姻变成了某个阶段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没能按时完成,会给长辈的社会交往圈里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让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相形见绌”。但这种心理需要,子女并不一定能理解、接受。
网友“闲书君”认为,现如今,“个人”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而不再是“家庭”;年轻人谈恋爱结婚的目的,可能跟上一代人有了本质区别,“如果自己可以过得很好,那就没必要再找个人来凑合过;如果选择一个伴侣,那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多些宽容,生活更需要“亲妈的婚姻观”
“我养女儿是因为爱她,不是让她结婚给我生孩子!”——近日,一位网友晒出其母亲的微信聊天内容“亲妈的婚姻观”,让不少网民纷纷点赞,称这位母亲大人的聊天记录“简直是一本好教材,值得更多父母来学习。”
与有些父母所秉持的“不结婚让别人笑话”“不生个孩子老了就得等死”之类的观点不同,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在改变,顺应时代变化而更新婚恋观念。不妨来看看他们的想法:“有什么担心的,我闺女50岁都嫁得出去!”“只要孩子过得开心,早结婚晚结婚没啥区别。”“养儿防老的时代过去了,自己多赚钱就有养老的资本;”“老人的经验如果强压,那不是经验,是倚老卖老”……
专家表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两代人的婚恋观念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一些沟通和理解,以减少误解和压力。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建议,两代人婚恋观念的差异不应该放到二元对立的冲突上来理解,背后不是两代人的冲撞,而是两种社会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应建立更好的沟通模式,如果年轻人能从更正面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和长辈更好地进行沟通,这个问题就会缓解。
“恋爱结婚是‘自然情感事件’,婚姻关系的双方靠逼婚到一起,是很难产生高质量的婚姻的。”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表示,父母不应该充当一个逼迫的角色,应该多给孩子们一点宽容,尝试着跟孩子好好沟通,多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多提供一些机会和方法;儿女则应理解父母的良好愿望,多去请教感情生活中的“过来人”,增进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