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寺柳子戏团:九腔十八调唱人生

2017-04-29 09:08:00 来源: 大众网济宁频道 作者: 杨树林 刘宝才

  劳动的人民最光荣(十一)

  寅寺柳子戏团:九腔十八调唱人生

  编者按:或默默无闻,亦或光鲜照人;或委以重任,亦或平凡无奇;或担当,或传承。劳动者无分高低,没有贵贱,唯有紧跟时代,不断进步,凝聚智慧,创造伟大。滴滴汗水,折射劳动七彩光芒;颗颗螺钉,凝聚着伟大力量。站在现实与梦想新的交汇点,中国梦扬帆起航之际,大众网济宁频道的记者走访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们平凡中造就伟大的瞬间。

剧团演员合影

  大众网记者 杨树林 刘宝才

  汶上县寅寺镇柳子戏团的团长宋培仲告诉记者,柳子戏以韵味独特、宛转悠扬著称,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之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年轻的时候搭台子唱柳子戏,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饭可以不吃,柳子戏不能不看。”

  既是戏团团长 又当驾校教练

  宋培仲告诉记者,他今年53岁了,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柳子戏,父亲宋恩成从小教他唱戏,四十多年来,自己也算经历了汶上地区柳子戏从鼎盛到中断再到濒临失传的过程。

  宋培仲介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柳子戏在鲁西南地区广泛流行,当时寅寺镇的胡楼、东石楼、宋辛庄三个村都活跃不少柳子戏班,“村民们干完农活,听柳子戏是他们一天最大的享受。”

  “可惜后来柳子戏逐渐走了下坡路,文革时候绝大部分的柳子戏都被叫停,只允许唱一些《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柳子戏的慢慢失去了活力,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家都忙着工分,柳子戏越来越成为了小众娱乐。”宋培仲说。

  虽然柳子戏在汶上、寅寺已经近乎绝技,但是可喜的是一批老艺人仍建在。2015年,汶上县寅寺镇柳子戏团重新成立,宋培仲任团长,目前团里有18名成员,其中掌握柳子戏演唱技巧的还有7、8人。

  宋培仲告诉记者,因为目前剧团仍在发展初期,经费吃紧,根本无法承担家用,自己除了是戏团团长,平时是当地一所驾校的教练,“柳子戏是爱好、是责任,但是现在戏团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家庭开销。”

  挖掘柳子戏 能唱能教

  66岁的何庆重是柳子戏团的骨干成员,也是柳子戏团的“教书先生”。何庆重从15岁开始系统的学习戏剧,后来一直在汶上县戏剧团当演员,几十年台上台下的表演让何庆重不仅在唱戏上驾轻就熟,挖掘老柳子戏的本子也是一把好手。

  何庆重告诉记者,目前戏团这两年已经挖掘了60余部柳子戏并记录成本子,“排练过能演的也有《仙人指路》《大严查》《龙宝寺》等十多个戏。”

  何庆重介绍,相对于吕剧等其他戏曲,柳子戏更细致,调子的弯要多得多,对咬字和唱腔等技法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复杂的发声技巧。

  新成立的寅寺镇柳子戏团的成员里,一大半都是何庆重教出来的,何庆重告诉记者,自己希望能把更多的柳子戏记在纸上、写成本子,不能让这门艺术在这一辈人手里流失。

  老戏新唱 继续传承

  宋培仲告诉记者,目前柳子戏团成员的平均年龄将近六十岁,“都是仅剩的一些老艺人了,年轻人嫌赚不着钱不愿意来,现在很多戏都唱不了,比如说要我们演《游西湖》,总不能让两个老头老太太演许仙白娘子吧。”

  今年,何庆重自己写了一个新的柳子戏剧本《移风易俗》,讲的就是近年来国家倡导农村移风易俗的故事,宋培仲带着柳子戏班加紧排练,在镇里县里演,受到了很多村民的喜爱。“虽然是新本子,但是让又我感受到了以前柳子戏那种受欢迎气氛。”宋培仲说。

  “好好写、好好练、好好唱。”宋培仲和何庆重商量着如何让柳子戏团步入正轨,依靠商演养活成员们,而不用唱着戏还要再另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下一步,宋培仲想开始培养年轻人,让柳子戏继续传承下去,“总不能让老头子们一直唱吧,几百年的东西,别在我们这儿断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司璐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