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餐桌“海味”升级 海洋产业给力

2019-10-07 08:39: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堆高高的螃蟹,摆成花的大虾,还有海参、三文鱼……国庆假期,回日照老家探亲的赵桂兰在朋友圈傲娇地晒出了“团圆饭”。“中午娘家吃一餐,晚上婆家再一顿,少不了的是日照海鲜!”

  虽说都是“日照海鲜”,但在赵桂兰的记忆里,这几十年家里餐桌上的主角变化却堪称巨大。

  早些年,餐桌上大多是海虹、海蛎子,过年过节才有鲅鱼、螃蟹等;后来收入高了,家里来了客人,螃蟹、大虾寻常见;现在,不但海参、鲍鱼多的是,吃三文鱼也成了时尚。

  小小一张餐桌,反映的是沿海捕捞和养殖业的几十年变迁,更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最好见证。

  9月开海后,岚山区渔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但在这世代与海为邻、以海为生的村居,居然有渔民不忙着打鱼了?

  垒鱼窝,养海参。“在海底抛扔人工鱼礁,先给海参造个‘房子’,然后在水面进行贻贝、牡蛎、海带等贝藻兼养,再在海底底播海参、鲍鱼。”这是岚山头街道官草汪居渔民宋友金从2010年起,最早在岚山开始探索的浅海立体综合养殖模式。

  海参,宋友金养得很起劲。海参在海底,不怕台风、不怕赤潮。“这里潮差大,最大8米,水代谢快、循环得好,不怕海参在海底生活得不好。”宋友金认为,这也是岚山海鲜为啥格外“鲜”的原因。

  从以捕捞为业,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养海虹、牡蛎,再到2005年以后养海参、鲍鱼,在日照的渔村,转变“航向”的不光是宋友金。

  在山东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背景下,有示范带动和专项资金的引导,贝藻兼养、立体养殖等模式在岚山渐成潮流。如今,岚山区贝藻兼养、立体养殖等模式养殖面积约为10万亩。

  最早尝试建设海底人工鱼礁、想出为鱼儿“垒鱼窝”这一法子的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青远,如今其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海域海参一天能产一万斤、收获鲍鱼近千斤,一天就可捕到三千到五千斤鳕鱼,年产值可过亿元。

  “日照海鲜”的滋味,不止于此。以前只在大城市高档餐桌上才有的三文鱼,如今也“游”到了日照人的餐桌上。

  国庆假期,到晚7点,年初开业的山葵家料理店已座无虚席。“以后的日料店里,还能吃上我们日照产的本土三文鱼呢!”带着外地朋友在店里就餐的日照人王有志,指着餐桌上的美食,自豪地介绍。

  在日照市海岸以东100多海里,由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与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组成的协同创新团队,所造出的一个更大的“鱼窝”,已经迎来更为特别的“主人”——深远海三文鱼。

  因我国夏季海域水温较高和技术装备限制,深远海三文鱼长期以来只能依赖进口。“在‘深蓝1号’的照料下,第一批放养的30万尾三文鱼成功扛过了九次台风及其他恶劣条件,今年上半年已经搬上了餐桌。第二批13万尾三文鱼已经进入了‘深蓝1号’的怀抱。”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企划部负责人董威说。

  一条包括养殖工程装备、海洋能发电设备、育种、饲料加工、疫苗生产、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物联网等行业在内的远海冷水鱼养殖产业链条,将由此串起。未来,这又是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板块。

  记者从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获悉,比“深蓝1号”网箱大2倍的“深蓝2号”已完成设计,将于今年开始建造。预计到明年,“深蓝2号”就可以投放100万尾三文鱼,后年春节会有5000吨的产量。

  届时,岚山产的本土深海三文鱼,或许就是日照人餐桌上的寻常菜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