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物素心--生命之巢

2017-08-23 11:00:0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施慧在这一当代艺术史的多彩图景中,因其独具特色的创作而引人注目。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中,我们都能看到她的作品,充满素朴的诗意而格调高逸。

  施慧作品中的诗意,不是飞翔和超越大地,漂浮在生活之上,而是静默渗透日常生活的诗意,是人在大地上充满劳绩的诗意。在天空下,大地上的万物悄然绽放,散发芳香,成长并显现,但也隐去和枯萎,呻吟与沉默,有苍白和黯淡,也有欢乐与辉煌。这一切凝聚在施慧的作品中,使我们感受到微风与流水中生命的呼吸,依稀晤见先人劳作的痕迹和远逝的行踪。

  艺术史家范景中高度评介施慧的艺术,称她为“素朴的诗人”。“她的作品总是与大地、草丛、树木,特别是与阳光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是对健康、朴素和纯净的感觉的表达,她运用澄明和清彻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种秩序,细腻、纯真、丰富,强调了我们天性中的爱好简朴之心。”

  仰望繁星,俯瞰土地。从少年时代就跟随母亲在江西农村的田野里劳动,施慧的人生开始于大地上的劳作,她的艺术也源起于土地上的生命,建立在她对于自然与生命的观察和感悟。施慧后来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也许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和这些无声的花草树木融合在一起。”在江西的青山绿水中,施慧能够看见大地上所有的动植物在四季流转中的生生不息,这些自然的材料,成为了施慧之后所有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正如中国传统美酒是大地奉献的粮食精华所酿,施慧钟爱中国传统造纸的自然材料——纸浆,它是竹、木、棉、麻的精髓,洁白纯净,寓丰富的变化于单纯之中。纸浆中含有植物的纤维,在柔软中蕴藏着坚韧的性格。施慧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丰富的诗意内涵:“当纸浆以一种充实的形态呈现时,在柔性的白色外表下,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韧’。正是这种既柔又韧的特性包蕴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心理。这种柔韧性也是我得以‘在’其中的生命本质。注重个人对材料的感悟和把握,在研究材料的同时来呈现一种材料的文化性和生命的体察,是我想说和想做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纸浆既是施慧用以塑型的艺术材料,也是显现施慧个人性格气质的媒介,如果说古典画论评价“画如其人”,那么也可以说现代艺术中“材料即人”,对某些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偏爱,确实折射了艺术家的某种内在气质与心理状态。

  著名油画家许江敏感地看到了施慧作品中材料的“白”所具有的素朴的诗意,“白,常常是一种纯,一种无,一种空,一种与万物相亲相和,却又判然有别的契合。”“看施慧的作品是需要寂静的。在静极之时,我们内心的某种极净极纯的东西被轻轻唤醒。……无论在哪里,她的作品都像流水,与周围浑然相合。”

  虽然许江的艺术气质宏大磅礴,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深切的社会关怀,但许江能够看到施慧艺术中那与众不同的精微之境与纯粹之诗。他与施慧一起,分享了无数寂静的倾注了时光与情感的创作过程。他曾在文章中回忆道:“1993年挥汗如雨的盛夏,施慧在家中拥挤的大书桌上,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工程:她将1000多个传统竹制蝇拍细细地捆扎在一起,并用细绳里外三层地编织起来,洒上纸浆,一个白色的蚁穴般的半球就这样在书桌上生长着。我静静地注视着这个静默的工程,分享着这项浩繁工作时日的‘冒险’。”直到有一天,施慧让许江帮忙把完成的3个半球抬到湖畔草地上拍照,在夕阳晚照中,错落的半球像一种有生命的自然物。“它那如穴如巢的结晶状,暗示着生命的母腹,蕴含着生命特有的繁殖的能量,在温热的草地上,灼灼生辉。在那一刻,我被她作品朴质的诗意所感染,也对她锲而不舍的精神气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施慧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中国气息,这是蕴藏在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中,温柔含蓄的素朴诗性。施慧的艺术告诉我们,观念只能寓于实物。艺术家的文化直觉,既是对材料的直觉,也是对浩繁手工制作的体验,它们构成了艺术品的重要方面。艺术家可以在与材料持续的对话与制作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正如庄子《达生篇》中所说的“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

  宗白华说过,第一流的文艺虽然要有普遍性和人间性,但“他们必同时含藏着一层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真正的知己。”在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家擅于运用不同材料,构建宏大场景,但材料的物理特性过于突出,往往难以唤起欣赏者的美感。从自然材料到艺术创造,是一个解构又重构的过程,是一个将现实转换并提升为“诗境”的过程。解构是手工艺的,将自然物转换为人工创造物,转换为人类精神生活之物。重构是艺术的,将生活之物提升为艺术之物。从自然到生活到艺术,这正是施慧走过的道路。■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