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里的苏轼

2017-08-23 09:38:0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韩健畅

  苏轼一生名满天下。无论顺逆,即使遭遇贬谪,也被无数的人景慕。尤其是士林、僧道和青楼裙屐中人,更是视苏轼落难为自己的福祉。一俟苏轼贬谪到他们的地盘,立即拜访趋探,追慕酬唱。

  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记载收藏家王介石的书画藏品,有苏轼书写蔡襄的两首小诗,还有书写杭州营妓周韶诗:“又书杭姬周韶诗。初杭州营妓周韶能诗,苏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求脱籍,子容令即席赋诗,有云:‘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多念阿弥陀世经。’一时叹赏。籍中诸妓皆有诗送之,内胡楚、龙靓诗最佳,事在《侯鲭录》。”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濠守侯德裕侍郎藏东坡一帖云:‘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尝与君谟斗胜之。韶又知作诗。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座嗟叹,遂落籍。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胡楚曰:‘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桃与李,强匀颜色待秋风。’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固知杭人多慧也。”这一段事迹,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亦有记载,周韶诗最末一句作“长念观音般若经。”与《侯鲭录》相同。雪衣女借用武则天鹦鹉故事。宋时的官妓,里面太多才女,不止是容貌昳丽,天资聪慧,简直令人叹止。在这里,周韶的诗尤其超群,而在籍的官妓都有诗送别周韶,就像胡楚、龙靓,也都是了不得的曲中才姬。苏轼有感于心,就书写了周韶的诗,到南宋时成为王介石的藏品。有的人以为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书法绘画皆横绝一世,不写别人的诗文,其实苏轼是最可爱的富有人情味的大才,写周韶的诗就是明证。不知道这幅字现在还在世间否?如果在,当比他的其他字更多旖旎绮丽,令我心醉。这样的人、事不可能不一再的被后代怜惜的人反复书写。到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七照样辑录《侯鲭录》原文,以传后人,俾使更多的人知道苏轼和周韶的故事,也连及胡龙二姬。时人于往代青楼中人所知甚少,故每每于无知中抱无知偏见,岂不知即使是自诩才女的人,如今要排列一个写得出好诗好词的堪比前代的人名单,也是大难,或者可谓阙如。

  在杭州,也许征逐欢歌是时时都有的事。尤侗《艮斋杂说》卷三:“东坡倅杭日,有妓秀兰,府僚怒其来迟,云必有私事,秀兰含泪力辩,终不解。适榴花盛开,秀兰采一枝以献,府僚愈责其不恭。坡即席赋《贺新凉》词:‘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是也。令秀兰歌以侑觞,府僚大悦,剧饮而罢。”苏轼的这一种怜惜,对一个年轻的女性的疼爱,千载之下,还令我们动容。也难怪他远谪海南归来,在运河里被人那样围观。

  宋周煇《清波杂志》还记述乌台诗案后南迁度岭,在黄冈时的遇合。《清波杂志》卷五:“东坡在黄冈,每用官妓侑觞,群姬持纸乞歌词,不违其意而予之。有李琦者,独未蒙赐。一日有请,坡乘醉书‘东坡五载黄冈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后句未续,移时乃以‘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足之。奖饰乃出诸人右,其人自此声价增重,殆类子美诗中黄四娘。”一下子把李琦和成都海棠联系在一起,就似乎杜甫笔下的家里满溪海棠的黄四娘。但是熟习杜诗的人都知道,杜甫一生不咏海棠,因为或说杜甫的母亲小名海棠。那么苏轼此诗就有些不类。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即谓:“杜无海棠诗者,以母讳故耳。东坡之咏妓李宜,乃一时之失言也。西郊野叟《诗话》载之,以为美谈,何耶?”这里谓李琦为李宜,但是同一人无疑。然而周煇的记载从另一个方面使后人看见苏轼对女性特殊的爱怜。

  明人陈继儒在《佘山诗话》卷上和《读书镜》卷五都讲述苏轼和柔奴的一纸记载:“胡中简贬谪,李弥远赠以十事,其最警策者曰:‘名节之士,犹未及道,宜更进步。’又曰:‘子厚居柳筑愚溪,东坡居惠筑鹤观,若将终身焉。’又曰:‘有天命,有君命,不择地而安。’夫万里投荒,孤身御瘴,人生至此,那复可堪!.......然古人反有此以锻炼一生者。黄鲁直答刘文学诗云:‘人鲊瓮中危万死,鬼门关外更千岑。问君底事向前去,要试平生铁石心。’王定国岭外归,出歌者劝东坡酒。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媚丽,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坡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夫山谷,天生铁汉,若柔奴儿女子,乃能如是,使羁人迁客闻其言,真可谓炎海变清凉也。”这柔奴真是有见识的一个女士——女子而有志士之气。谁又能说歌儿妓女里没有烈烈之女呢?比起那些庸懦的自诩而百无一用的男人,关键时候出卖朋友拿不住自己自尊的人,拿柔奴照照自己,不是很可惭愧么?

  苏轼一生识人无数。就是朝云,也是随他远谪惠州,最后葬香惠州。直到清代,还不断的有人去朝谒朝云墓,并且于文字中屡屡传写,香烛如祀。我没有去过惠州,只是挂念,只是不知自1949年以来,惠州的朝云墓还无恙否?■韩健畅(陕西 西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