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史密斯——跨媒·女性童话的编造者

2017-08-23 11:05:0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宋春阳

  “我没有一个很伟大的艺术抱负,但是我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去试着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们的习俗常常限制了我们的行为。我们会发现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我们的天性。人们保持着那分去打破束缚以使我们的天性能够自由发挥的冲动。”——奇奇·史密斯

  美国当代女艺术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1954年生于德国纽伦堡,在美国纽泽西州长大,她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知名的极简主义雕塑家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母亲是歌剧演员珍妮·史密斯(Jane Smith)。家庭中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她从小就喜欢用手做东西,缝补,刺绣,做布娃娃,她最初对艺术的喜爱来自于手工艺品以及装饰品的制作。

  奇奇·史密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直到24岁时才确立自己要当个艺术家。她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版画、装置,此外,还尝试了影像、表演、珠宝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艺术形式。她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材质创作,探索材质独特的语言特性,作品富有浓厚的手工质感,反映了当代女性的处境,探讨关于身体,性别,宗教等话题。她把艺术看成一种“强制性制作东西的冲动”,她在作品中去研究或是发现人类与自然,一直扩展到整个宇宙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感情的抒发,并利用自己的身体去叙事,去发现或探讨人类生存情况的各种问题。

  多样的材质语言

  1990年,奇奇·史密斯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案例”展上,展出了她的9件雕塑作品,都是根据人体的形状制作,她用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解,使用了多种媒介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组合运用去表达她的想法。这算是奇奇·史密斯的特长,运用生活中各种材料,包括青铜、玻璃、纸张、瓷器、头发、乳胶、树脂等去创作。这些材料不再是原本的实用物,在她的眼中都仿佛带着不同的情绪和基调,材料因为它们的质地、光泽、比重等特质成为不同的语言,它们出现在她作品里的时候,每种材料都在其作品中作出了恰当的表达,观众的感觉也因为这些不同语言的描述而受到影响。

  对奇奇·史密斯来说,艺术就是有关好奇,有关直觉,有关经验的一个活动;是有关拥抱不同材质的特性,将其特质引出,并赋予生命;是游走于艺术形式以及主题之间,从“制作”中得到乐趣的一个过程。她利用手边的素材,经过自己的想象力,使用镶珠、褶皱、撕裂、叠加等随意的创作手法,使她的作品丰富并且柔情,透过材质、触感、味道以及其他感受的刺激,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生活化的创作题材

  奇奇·史密斯最初的艺术创作主题来自于身体,身体在她看来是每个人所共有的形式,是我们体验感受的物质载体。这也许跟她曾经参加过医疗救助员的训练有关,她对于身体的形态有强烈的直观感受。她制作了一系列的人体器官,从版画到小型雕塑作品,材质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与我们生命相关的器官被她单独地、以一种模糊的形状呈现出来时,以一种反传统的审美情趣刺激观看者,这也许在她眼中是一种最真实的直觉表达。比如,用白色瓷器制作的《骨盆》,1986年用锡箔纸包裹的作品《无题(心脏)》,以及1985年的石膏《舌头与手》等。

  奇奇·史密斯也在文学、传说、童话中寻找创作灵感,一些经典的故事角色,在她的手中被赋予一个个全新的生命,给我们重新去思考的角度。她选择我们所熟知的童话题材进行重新诠释,通过童话的既有脉络创作出了一批试图打破人和动物疆界的作品。比如,在她的作品《女儿》里,一个披着红色斗篷的女孩从狼肚子里出来,她看起来半是像人,半是像狼。她的作品改变了观看这些传统人物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观看与了解地球万物存在的经验。像是她的大型铜雕《诞生》,一个女子从一母鹿的身体中诞生,这件作品源自于一个日耳曼的古老传说:一名被误控不贞洁的皇后在受刑前被一个猎人救起丢在树林中,她和女儿在一只母鹿的照顾下在森林里生活的故事。这种动物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探讨常出现在奇奇的作品中。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对于生命的思考更有其深刻的解读,对于世界万物的灵性也表达了她的敬畏之心。

  奇奇·史密斯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观念,寻找新的媒介,就像探险故事中一直保持着好奇心的女孩,不畏艰险,勇敢地不断地去发现去碰触那些我们常常要去回避的问题,以温情的方式向你叙述,并为我们开启一扇扇门,给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审视自己的机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