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后语 说画

2017-08-23 08:55:0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刘牧

  说画,是说国画、中国画。说画涉及两部分,传统部分,近当代部分。在传统称作画,近当代称作国画或中国画。画,源远流长数千年。国画、中国画很短,不过百余年。画画,简单说,是记住物象,画出物象。记住的物象,是认识的物象。认识的物象,反映着情感、观念和学识,因此认识的物象,也是有情感,有观念的物象,有学识的物象。认识物象,依靠心理感受,古人称“澄怀味象”。象不只是形,是物生动的象,象反映着由外而内的状态及本质。状态及本质体现为一定的意思,称为意象。所以画又称写意,写出有意思的象。

  写意之意,意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气,然后是情(情态),再是性(规律)最后是道(总规律)。画(写)出的意象,有一个被梳理和完善的过程,这也是反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画的特征,也是传统文化(当今称国学)的总特征。画的意象思维和画材使用及方法连在一起,画材及使用方法简言之是笔墨,因此画的意象思维是笔墨思维。用笔墨造象、造迹,也即是用笔墨写意。画道与书道同源,后又分流,在文人画时期又走到一起。走到一起最重要的特征是,更重造迹。画在完成造象的造迹时追求书法书写式的笔墨意象,这是传统意义的画。

  国画、中国画,是近当代才有的事,国画是相对西洋画而言,中国画体现着东西方绘画的融合。说画要涉及和西洋画作比较,这不只是因为近代中国画受西洋画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当代国人所受到的教育已经基本西化。当代人的知识结构和完全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的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隔膜,不作比较,怕是无法与当代人,包括中国画业内人,把画、国画、中国画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说清楚。

  传统有传统的画语,传统画语,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国画、中国画有国画、中国画的画语,画语以当代文化为背景。当代文化是东西方融合的文化,其中包涵着诸多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具体如、视物理学、视生理学、视心理学,再具体如艺用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等。还有,西洋建筑、音乐曾经影响了西洋古典画语,西方工业设计影响了西洋现代画语,所有这一切又间接地作用于当代中国画画语。

  未来,中国画将如何?有人说,中国画应该向当代,一说现代转形,对转形也作了约略的描述:在东(中国)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真的不错,但发展确不容易。发展,首先要对方向肯定;再是对东西方艺术及文化背景有系统深入的认识把握;然后才是在认识把握的基础上,产生融合并发展。融合,发展,靠人的智慧与才华。

  如果把中国画、西洋画,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作一概说,应该是这样:对中国画,若深入认识把握,一定要问国学;对西洋画,若深入认识把握,一定要问科学。国学与科学从精神上说,是完全相通并可以融合的。融合即可发展,发展即是新境界。其实,人类一直是这样进步的,艺术不会例外。

  无论国学、还是科学,从知识的角度看,都可以称之浩瀚无边,博大精深,没有哪一个人敢言学贯东西。每一个学习的人,说深入,是指对东西方文化核心精神的领会和把握。是从各自选取的系统,并从特定的角度,从认识到方法的领会和把握。如果能在领会并把握中找到相融的契合点,使之互相作用,产生新的可能,就已经是大智慧、大才华了。对艺术而言,是融合产生新的艺术,每一个艺术家几乎都企盼智慧和才华。

  融合东西,无法回避立场问题,艺术立场没有对错,只有选择。选择不同,差异会很大,选择太多样了,无法一一罗列清楚。中国画从称名就可以知道,它已经有立场,中国画是当代中国人的选择。在当代中国画界,似乎有一个共识,以传统文化精神(国学)为内核,融合借鉴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产生不失传统又全新意义的中国画。

  科学有探索求真的精神,探索求真、求真理,真理也即最正确的规律;国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求善,善待天(自然环境)即善待自己,合一是求全善,完善;科学精神,国学思想合在一起必然是求美,真、善、美的完美。这样的精神与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画画家。当代的山水画,企图运用融合,并在其中找到全新的山水精神,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完美和谐的精神。

  说中国画融合,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借鉴一节只是说到了很少的一点,更多的是靠画家去想、去做。说画,是想做一点简要的梳理工作。写说画的想法,是从2004年主持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教学工作开始的。数年中,有缘领教各界专家学者讲述学问,尤其是关于国学的学问。听得多了,有了少许体会,想写写。写说画,一开始就陷入窘境,原因也清楚,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充分的准备。磕磕绊绊,筋疲力尽,欲罢不能,勉强写下来完全是有另外的原因。1961年11月,从吴镜汀先生为师学习传统山水画,至今已50年,先生去逝已40年,我想把说画当作一份答卷,并奢望能答得好一些,以纪念先生、告慰先生。

  尽全力写完说画十三节及注文,当想到把它付印时,不胜惶恐,这不只因为怕愧对先师,更怕谬误流传。真心地希望能见到这份答卷的诸位读者老师给以批评、指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