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君:人淡如菊印如人

2017-08-23 10:45:0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楼胜鲜

  近20部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上百家报纸杂志发表的篆刻、刊头等艺术作品,还有关于花卉草木的专著及多个报纸专栏……既是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国家湿地》杂志主编,又是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还是杭州市的人大代表……这么多跨界的成果如果集于一人之身,你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位“长者”吧?事实上,拥有这一切的陈博君先生,原来还是那么的年轻!因此,在美术报·陈振濂书法名家工作室进修的两年时间里,我虽有幸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技艺精湛的书法同道,但最让我吃惊的,还是博君先生。

  术业有专攻,技能有专长。绝大多数人,一生能把自己的主业做好做精已是非常不易,要想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成绩,那就难上加难了。连潘天寿这样的艺术大家,都曾因怕耽误专业辞去美院院长的职务。而博君先生却坚守着他的广泛兴趣,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兼学诸能,著书立说,在本职和兴趣爱好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属不易。

  博君先生自小喜爱美术,曾无师自通地勾形描线,画下了大量仕女图,这为他打下了很好的美术基础,尤其对线条操控有了一种独特的感觉。之后他又专攻报花和刊头设计,在短短数年间为几十家报纸创作了上百幅刊头和报花,作品曾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选用。正是凭着这样的功底,博君先生在一家报社招聘美术编辑的时候,成功击败了众多美术科班出身的竞争对手,从几百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美编。这样的经历,不得不叫人佩服博君先生的艺术天赋。

  其实,所谓的天赋往往就是上苍对刻苦努力的人一种额外的奖励。博君先生对篆刻艺术的执着追求,就更能印证天道酬勤的不变规律。

  相比其他爱好,博君与篆刻结缘更早。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学校举办书法篆刻兴趣班,邀请该校退休教师叶一苇给大家任教。叶老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是西泠印社的篆刻名家,于是他就成了博君的启蒙老师,在其亲自传授和指导下,博君从识篆、写印、磨石、运刀,一步一步地踏进了篆刻的殿堂,爱上了这门古老传统的艺术。这仿佛就像一份美丽的爱情,爱上了,一生都将忠贞不渝。

  岁月如梭,转眼30年逝去。博君先生的篆刻也逐渐脱去了老师的痕迹,向着更适合自己的风格发展。叶老先生的篆刻厚重苍雄、古朴粗犷,风格近似吴昌硕一类,令观者惊喜赞叹。而博君虽早年跟叶一苇先生学篆刻,宗秦法汉,受汉印的影响颇多,但却并未形成老师那样的粗犷雄浑印风,倒是慢慢趋向了典雅、工稳、平静的印风。特别是悉心研习了浙派的白文朱印后,他对浙派方笔蕴骨的切刀和疏密有致的满白印风更是推崇。因此,他的不少作品如“洪园余韵”、“美丽中国”、“和谐自然”等,基本上遵循汉铸印的作印原则,字形端庄方正、点画横平竖直,布置得比较匀称有度,给人安详平和之气。

  然而,在创作这一类工稳的印作中,也时见博君的许多用心之处。首先是在线条上精耕细作,比如朱文印“安康是福”,点画有圆有方,同一笔画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而且点画挺拔,有韧性、有张力,非常耐看;又如印作“和谐自然”,取法浙派的朱文切刀印,文字的安排、点画的布置、印边的配合、刀法的使用熟练精到,用的虽是切刀,线质仍不失坚毅峻朗。其次是在空间上讲究排布,如满白印“平安为大”,在章法上就特别用心,打破了四字平均的空间分配格局,右边“安”字所占空间比“平”字大,而左边“为”字所占空间更大,几乎占了整个左半空间,但从整体效果看,仍是非常自然和谐,特别出彩之处是左下的“大”字,三个略为疏朗的空间,正好与“平”字左下的大空间遥相呼应,整个印面既匀称又透气。“美丽中国”、“洪园余韵”、“万山红遍”等满白文,则有意将“中”、“余”、“万”等字简之又简,而“丽”、“韵”、“遍”等字则繁之又繁,从而形成了疏密的强烈对比。另外,博君的不少印作在工稳之余还不失意趣。例如花押印“陈”就特别生动可爱,印字的两边空间大小适宜、恰到好处,“陈”字选用的楷体,以及下部的花押既通俗又不俗气,反觉得典雅生动。用楷体来治印,要刻出味道来是有难度的。

  博君先生的印风总体上比较平和、安详、典雅,一如他的为人。欣赏他的作品,仿佛在泡一杯龙井茶,用冷开水不行,用滚烫的沸水更不行,必须用温水慢慢泡、细细品,才能真正感受到那弥久的幽香。博君先生不喜大开大合、毛糙粗犷的风格,而喜用平和、工稳的刻法,这足以反映出他的性格是偏向安静的。正所谓人淡如菊,印如其人啊!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技艺,有人将之作为谋生手段,靠它来养家糊口,也有人把它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博君显然属于后者,在繁忙的工作和写作之余,换换脑子刻刻印,既可平心静气,又可遣兴抒怀。他创作的“地湿近瑶池”、“心清亦近禅”等作品,便充分显示了他内心的宁静,无论是婉转流利的玉印线条,还是舒缓清雅的圆朱线质,无不透露出闲散脱世的安宁气息。

  2011年,博君先生通过层层选拔,加入了美术报创办的陈振濂书法名家工作室,两年进修下来,大家都认为他的收获是最大的。因为他不仅获得了技法上的提高,更是凭借自身扎实的文字理论功底,在《书法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书法篆刻理论文章。技法与理论的交相融合,更使博君先生在篆刻艺术的海洋里如鱼得水。可以预见,他的艺术发展之路,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