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生态游游客达150多万人

2016-10-02 11:46:00 来源: 济宁日报 作者: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中都汶上,探访这座独具魅力的生态之城,不难发现一种被称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从单个企业到工业园区,从偏远山村到繁华城市,“生态”、“绿色”、“和谐”在多层次的循环中浮出水面,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汶上正成为我市的幸福之城。

  立足生态谋划发展优势白石镇位于汶上县偏远的东北部山区,以前寸草不生的荒芜山壑,如今万亩核桃遍布满坡,成了当地农民的“聚宝林”、“生态林”。目前,该镇已发展核桃种植户5000余户,在昙山、凤凰山流域建成了4万余亩的核桃林。汶上县形成了以白石镇山区核桃种植为龙头,在军屯、杨店等山区流域大面积推广的十万余亩标准化核桃生态林,成为鲁西南最大的有机核桃基地。去年,仅白石镇核桃总产量就突破了400万公斤,产值达1.2亿元。

  白石镇只是汶上县倾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的一个缩影,在汶上,对生态的追求和保护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作为全省欠发达县之一,虽然财政十分紧张,但汶上对生态建设舍得大投入。”汶上县负责同志介绍说,“汶上发展起步较晚,但守住了一方碧水蓝天,这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机遇。抓住和发挥好生态优势,打造区域生态经济增长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汶上县通过财政投入、项目争取、社会资金等方式,用于城乡生态绿化建设的资金达3亿多元。县里每年拿出500万元,对造林绿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村和单位给予重点奖励。今年年初,启动了万名志愿者“捐一棵树,添一片绿”大型志愿活动,开展了“全民植绿爱绿、共建美丽汶上”义务植树劳动,十万余干部群众上山下乡,走进荒山野岭,深入乡间沟旁开展义务植树。在城区加大道路绿化、公园绿化、穿城林带建设,推行立体绿化,增加城区绿化覆盖面。在农村开展了村庄道路绿化,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建设围村林、围镇林,做到见缝插绿,每年开展县级绿化模范镇、村创建工作,创建绿化模范乡镇2个、样板村10个,示范单位10个。目前,该县已完成中都文苑广场、宝相寺景区、泉河景观带、东护城河、莲花湖湿地公园等绿化工程12个,创建省市级绿化示范乡镇4个、省市级绿化示范村58个、绿化先进单位74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绿地率达到36%,全部村庄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村庄绿化覆盖率33%。

  生态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好理念营造好环境,好环境孕育好产业。汶上是农业大县,农业又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汶上的经济增长版块中,现代生态农业一直被视为“后发优势”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汶上县在义桥、南站两镇成功实施了“十万亩小麦种植管理模式创新高产示范区”建设,探索更多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生态资源转化成资金资本和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了“粮食-食用菌-蔬菜”、“奶牛-蚕桑-蚯蚓-越冬菜”等一大批先进循环农业模式。苑庄镇前小秦村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该镇示范推广生态林下中药材种植,仅药材每年每亩地就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如今柏籽年加工量达到了4000余吨,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95%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了吸引一大批工业项目落户汶上的一大法宝。上半年,汶上县新落户的10亿元以上项目3个、5亿元以上3个、亿元以上13个,分两批集中开工了19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全县在建规模以上项目172个,总投资471亿元。汶上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对工业投入、科技创新、节能改造等方面的奖励和扶持,来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引导本地骨干企业围绕“专精特新”方向,加大技改投入,研发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年内重点抓好大功率储能动力电池、微型挖掘机等69项技改项目,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0亿元。

  生态经济在创造产品价值的同时,汶上县的产业多功能性也在逐步拓展。军屯大汶河生态旅游观光带,苑庄有机蔬菜基地亲子采摘游,莲花湖湿地民俗游等都已成为汶上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统计,2012年,汶上县接待生态游游客达1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近10亿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朱仙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