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立阶梯价格制度,体现公平和合理,对于第三阶梯内的“奢侈型”消费,可继续提高价格
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对价改产生疑虑,价格信息须“及时”、“灵敏”、“广泛”、“准确”
只有市场一只手是不行的,完全放开可能形成价格操控,目前政府定价机制是在保护消费者
6月21日,根据“十个工作日调整一次”的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国内油价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调整。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先后进行了6次调整。每一次调价都成为关注的热点。油价、气价、电价、水价,能源资源价格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牵动着消费者的心。不失时机地深化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资源性商品价格为什么必须进行?怎么改才能真正赢得“掌声”?
为何“非改不可”?
“能源价格改革是一个老问题,从“十五”时期开始就提出来,每年都是经济体制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影响经济运转,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董秀成进一步分析说,由于能源价格体系长期未理顺带来了一系列后果,较低的能源价格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不能通过价格机制产生节能减排的正向激励作用,油、气、水等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内在动力。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列举的一串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十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十年增长2.2倍,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GDP目前占世界生产总值不到10%,但能源消耗已达20%,能源排放的污染气体居世界之首,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25%。单位GDP的能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都过高。我国煤炭的年产量已达30亿吨,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符合科学产能的要求,多半产能达不到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生态的国际标准。“中国经济已走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杜祥琬说。
在2013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要抓住当前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为什么能源价格改革强调多年,却进展缓慢,始终没有完全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所有能源资源都与民生密切相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实行能源资源的低价政策,一旦改革就可能面临价格上涨,面临阻力。能源价格改革是一个难题。但再难,也必须要推进。”董秀成说。
是不是“一改就涨”?
近期关于天然气涨价的消息沸沸扬扬,长春、邯郸、苏州……不断有城市卷入气价上涨或即将上涨的消息中;而相关部委对于大幅涨价传闻否认的态度更让市场猜测扑朔迷离。究竟天然气价格走向如何?
董秀成说:“一般来说,民用天然气价格相当于汽油价格的30%,柴油价格的40%,但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较低,和国外进口天然气相比,国内价格更低,比如中亚进口的管道气到新疆边境的价格为2元/立方米,而输送到上海,一个立方米就要亏七八毛钱。天然气涨价预期的大背景是国家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战略规划。改革主要是为了建立科学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目前在广东、广西已经进行试点,下一步在试点基础上推进已经势在必行。”
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正在不断加速,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目标是“条件一到,即行调整”,以往困扰各方的“涨快跌慢、易涨难落”的不对称调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与成品油一样,天然气价改的核心问题同样是市场化。
董秀成认为,去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成果明显,油、电、煤等定价都在向市场化迈进,但水、电、油、气价格变动牵动民心。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资源性产品涉及面广,处于整个国民产业链的上游,每逢改革都免不了会形成推动价格全面上涨的合力,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涨价不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初衷,“逢改必涨”也不是价格改革的普遍规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价格体制机制,为当代人也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如何在保民生与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董秀成建议,为减少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居民生活用电、用气、用水、用热,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建立兼顾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资源要素节约利用的阶梯价格制度,基本生活需求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非基本生活需求价格更多反映市场供求。
资源类产品的阶梯式定价模式,既使得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成本不会上升,同时又有助于抑制过度消费,形成节能减排。因此,除电价之外,多个城市也在探索阶梯水价、阶梯气价改革。
董秀成认为,阶梯式定价机制改革可更加体现公平和合理性,对低收入群体进行适当补贴,而对于第三阶梯内的“奢侈型”消费,则可以继续提高价格以达到促进节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