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人物

徐建一:用创新思维确保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

2013-04-27 14:16 作者: 来源:人民网
4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当选“中国十大创新人物”,与IT界领袖马云、马化腾等一同成为引领中国创新的时代人物。
    4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当选“中国十大创新人物”,与IT界领袖马云、马化腾等一同成为引领中国创新的时代人物。

    将“创新”作为理念的企业不在少数,但真正将创新落实到现实却并非易事。“创新有很多维度,对于一汽而言,我们既要有产品上的创新,也要有技术上的创新,更要有管理和体系上的创新。”中国一汽董事长徐建一向媒体表示。这一观点也与其在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主题论坛上的发言做出了呼应。在以《用创新驱动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的发言中,徐建一介绍了中国一汽以“四个支撑”向技术创新要实力与“三个转变”向管理创新要活力的经验。

    徐建一所说的“四个支撑”是指强化投入支撑,打造核心竞争实力;强化人才支撑,做强创新人才保障;强化体系支撑,做实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关键技术支撑,增强商品竞争力。

    徐建一介绍,在投入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一汽将通过强化研发投入,彻底改善自主研发硬件设施,全面提升一汽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到“十二五”末期,中国一汽将通过培养和引进,拥有产品研发人员100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2.7万人;技术工人5.5万人,技术员工占员工总数将超过50%,形成创新发展的坚实人才支撑。在体系能力方面,“十二五”期间,一汽将强化研发能力、资源与管理建设,形成研发资源统一、研发能力统筹、研发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优势。通过建立从研发到销售的全价值链大开发平台,强化产品开发技术与生产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构建产品研发与制造技术互为支撑、相互提高的产品生命周期品质保障平台。在关键技术方面,“十二五”,一汽将以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动机、变速器、桥、车身、汽车电子等五大核心总成,乘用车以“蓝途”战略为指导,重点打造传统节能和新能源两大系列自主动力总成;商用车以完善发动机总成平台,保持重型发动机节油竞争优势为重点,加快开发满足国Ⅳ、国Ⅴ标准产品。

    作为技术创新的保障,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一汽,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努力突破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障碍因素,才能激发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活力,增强集团公司创新的内生动力。”徐建一董事长如是说。这种管理创新被徐建一董事长总结为“三个转变”。

    一是加快经营模式从“制造产品”向“经营品牌”的转变。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品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中国一汽”品牌内涵,把“品质承载责任、技术创造优势、创新引领未来”的承诺,转化成一汽产品的品质内涵、技术内涵和服务内涵。

    二是加快盈利模式从“制造环节增利”向“全价值链创效”的转变。在毫不放松向制造环节要效益的同时,以战略高度和务实举措发展衍生经济。加快推动汽车直营,强化物流管理,努力做强做优汽车服务贸易平台,加快形成全价值链创效的盈利模式。

    三是加快管理模式从“传统企业管理”向“建设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按照深化央企改革要求,以建设规范的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契机,完善集团管控方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行效率,控制经营风险。

    不难看出,中国一汽的“三个转变”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而这种转变对于拥有12万员工的超大型央企,更为困难。以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变革,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事在必行。也正是这种转变奠定了中国一汽成为国内高端自主领军者的地位。上海车展上,“红旗轿车系列发动机”在彰显技术创新成果,赢得一片赞誉的同时,也展现着其在管理创新上取得的成绩。

    从中国一汽身上,我们看到了创新为这家拥有60年历史的国企带来的不竭动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只要我们还有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意识,汽车行业就会永远欣欣向荣。

 

责任编辑:韩冉冉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