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文化成热点 人人都爱大熊猫

2017-06-28 08:57: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卢泽华

  六月五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一个游乐场,游客们与熊猫卡通形象互动。
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摄

  2016年9月15日,在比利时布吕热莱特的天堂动物园,工作人员展示大熊猫宝宝“天宝”。
新华社记者 潘革平摄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大熊猫龙凤胎宝宝“福凤”(左)和“福伴”在一起。
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供图

  2016年7月18日,大熊猫“佑佑”在中国亚布力熊猫馆玩耍。
新华社记者 王 松摄

 

  6月24日,德国柏林舍內菲尔德机场人头攒动,一大批当地政要、媒体记者和民众早早守候在这里,他们等待的不是哪位大人物,而是两只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在经历十余个小时飞行后,大熊猫“梦梦”和“娇庆”乘专机抵达。为迎接这两位“贵宾”,德国人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为它们预先修建了占地近5500平方米的“新家”。

  几十年来,凡是大熊猫所到之处,都会刮起一阵“熊猫旋风”。凭借憨态可掬的身形和与生俱来的“萌态”,中国大熊猫在全世界吸粉无数,同时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扮演着“友谊大使”的角色,成为最具认知度的中国符号之一。

  

  ■ 经久不衰“熊猫热”

  一张憨厚的大圆脸、两只喜感的黑眼圈儿、胖乎乎的身子……在许多外国人眼里,只要瞧一眼大熊猫的“萌态”,许多生活中的压力、烦恼就能烟消云散,这种天生的“亲和力”使熊猫迷们遍布全球。

  事实上,大熊猫在海外“吸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当时,熊猫被当作国礼送给日本天皇。1938年,大熊猫还远赴英国,与英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二战硝烟。

  新中国成立后,熊猫成为中国外交的使者。1957年,中国向苏联送出第一只熊猫“平平”。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破冰之旅”,访问中国。到访第二天,作为“熊猫迷”的尼克松夫人就来到北京动物园观看大熊猫。在访问接近尾声时,周恩来总理在答谢晚宴上突然宣布,把四川宝兴县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国礼,送给美国人民,这让尼克松夫妇欣喜不已。几十天后,当两只熊猫乘坐一架波音707专机跨越太平洋,飞抵华盛顿时,8000多名美国民众冒雨相迎。其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首秀,更吸引超过2万人观看。这一年,被美国人称为“熊猫年”。

  “第一个来看大熊猫的是尼克松夫人,在工作人员向她介绍大熊猫时,她一直咯咯笑个不停。”《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生动地写道。

  此后,熊猫在西方走红,大熊猫以“亲善大使”的身份被赠送给友好国家。然而,1982年以后,熊猫生存环境恶化,数量锐减,中国政府不再向外国赠送熊猫。但大熊猫的出国之路并没有因此中断。1984年,中国提出大熊猫租借方案。

  截至2016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0个国家的12家动物园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研究中心先后有26只大熊猫旅居海外。作为人文交流的纽带,这些大熊猫始终以它特有的敦厚可爱,见证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熊猫外交”聚民心

  今年春天,远在华盛顿的福尔茨一家给中国大使馆寄去两幅大熊猫“宝宝”的图画,并用中文在画上写下“熊猫”二字。“她(宝宝)的回家让我们对她的家乡充满好奇。”福尔茨在信中写道。

  福尔茨信中的大熊猫“宝宝”于2013年在华盛顿出生,是中国租借给美国的大熊猫“美香”和“添添”的爱情结晶。为履行中美两国约定,今年2月,“宝宝”如期登上回归中国的专机。旅美期间,“宝宝”收获了许多美国民众的喜爱,在回国一个月内,来自太平洋彼岸思念和祝福的信件、照片雪片般飞来,塞满了“宝宝”在新家的信箱。

  “宝宝”是熊猫连接中外民心的见证之一。事实上,这些以熊猫为纽带的民间交流,也为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营造氛围。大熊猫是中国国宝,赠送或租借大熊猫,展现出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加强同这些国家友好关系的善意。有媒体评论说,大熊猫传递出的是“互信、互惠与坚实的伙伴关系”这一信号。

  今年4月,大熊猫“武雯”和“星雅”乘坐专机抵达荷兰。在机场内外,无数等候的荷兰民众和120多位国际媒体记者,纷纷拍照、欢呼。而几十辆警车开道、随处可见的熊猫海报、街道两旁的熊猫彩旗、耗巨资修建的“熊猫宫殿”,无不显示出两只大熊猫给当地带来的轰动。

  “星雅”和“武雯”的到来,对中荷两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2015年,中国与荷兰签署协议,同意与荷兰合作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也是在同一年,荷兰申请加入亚投行。两年后,在中荷建交45周年和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欧洲起点的荷兰,迎来了中国大熊猫。

  “两只大熊猫首次赴荷,让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开启一个新篇章,必将在促进两国国际交流、增进两国友谊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志忠表示。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大熊猫在海外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深度合作的进程,也见证了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例如,当第一对熊猫在美国定居时,中美年双边贸易额只有10亿美元。到2016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达到5196亿美元;人员往来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人次,增长到去年的500万人次。

  ■ 熊猫文化成热点

  今年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了其招募的17名“熊猫使者”。这些使者来自全球五大洲的14个国家,将承担推广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任务,包括消除贫困、提高公平正义、保护环境、清洁饮水、消除饥饿等。联合国将这些志愿者命名为“熊猫使者”,这源于大熊猫亲和友善的形象和风靡世界的感染力。

  如今,随着“旅居”海外的中国大熊猫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有着浓郁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大熊猫的影响力也走出动物园,演变成全球独有的熊猫文化——从熊猫电站到熊猫债券,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开始以熊猫命名,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许多国际组织也使用熊猫作为标志。同时,以熊猫为原型开发的影视、设计等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得到全世界“熊猫迷”的喜爱。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还曾作出“大熊猫为中国软实力加分”的判断。

  《功夫熊猫》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只笨拙的大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该片三部曲已经收获逾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无独有偶,52集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也在中国和捷克两国产生较大影响。作为中捷两国的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熊猫和小鼹鼠》是中捷双方首次在儿童动画领域的合作,也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充分交流与融合的新实践。而即将开拍的印度电影《阿辛哥的奇妙之旅》,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某动物园生意惨淡即将倒闭,年轻的园长为了吸引游客,决定到中国找一只熊猫……

  如今,随处可见的熊猫元素,正如一张张名片,将中国人温暖敦厚的性格魅力、亲和友善的文化特点展现在世界面前。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变迁,这些漂洋过海的大熊猫,也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贺亚林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