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忘字

2017-08-23 08:41:0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潘欣信 蔡树农

  暑期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等节目,引发了人们对“汉字”的关注。有人甚至说:汉字危机来了。

  小学听写课的过程就是默写汉字的过程。正处于识字阶段的小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这时候是最强的。照道理,这种能力应该长期保持下去,因为中国人书写中国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日常书写与其说是一种书写行为,不如说是书写一种文化。据专家研究认为,中国文明得以绵延不断,其中的最大要素就是保持了汉字书写,文字不灭,中华不亡。曾几何时,随着电脑普及、打字时代到来,中国人的书写能力节节减弱,以至于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是汉字书写的危机,还是书写汉字的中国人的文化危机,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如果中国人连汉字书写都成问题了,那要强调中国书法当代如何繁荣创新其实是要打大问号的。

  书法界早几年提出的日常书写不但是指书法实践,更直视中国人对待汉字的态度。不识字固是痛苦,识字却又忘字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让人高兴的是,央视节目上,不少优秀小选手的表现,让我们看到,“汉字”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仍具有不俗的魅力。

  8月13日,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意味着古老中国文字艺术展将开启它奇幻的世界之旅。《汉字》以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主线,囊括120余件珍贵文物,有卜骨、青铜器、陶器、竹简、拓片、玉石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汉字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

  展览现场,传说中的造字之神仓颉像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铜器上的斑驳之迹犹然可循,这些使中外观众瞬间“穿越”回了几千前的古老中国,一路辨读着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据悉,《汉字》国际巡展由中国友协、河南安阳市政府、河南省对外友协和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主办,先期在首都博物馆展览一个月,之后将在今年赴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国展出,还将开展学术研讨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明后两年将访问更多国家。

  8月19日,历时10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中国政府网公布,这是对50余年来汉字规范整合优化后的最新成果,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政府网同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本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据悉,《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据了解,《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在整合1955年以来我国制定的几个主要字表的基础上制定。一、二级字表主要依据字的使用度进行定量、收字和分级。三级字表主要通过向有关部门和群众征集用字等方法,收录音义俱全且有一定使用度的字。字表还附录有《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检字表》。

  我们期待,这样的展览,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出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