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高杨
责任编辑:朱仙娉
资料图
大众网记者 尹荣耀 济宁报道
7月26日,济宁市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泗水专场,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近年来,泗水县扎实推进“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扛牢农业大县责任担当,不断深化完善“231”工作体系,推动乡村全域振兴、全面振兴,全力打造泗水乡村振兴“升级版”。
高点定位,构建“一区一带”全域乡村振兴格局
科学编制《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23-2027)》和《乡村振兴“一区一带”规划》等规划文件,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高标准谋划打造“一区一带”乡村振兴格局。“一区”,即南部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圣水峪镇、泗张镇、济河街道联动发展,打造以乡村文旅产业为引领的三产融合示范片区。“一带”,即北部泗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泗河为中轴,辐射带动两岸10个镇街374个村庄,以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泗河水系综合治理、滨河观光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与南部龙湾湖示范区遥相呼应,形成“一区一带”全域振兴格局。龙湾湖片区,着力扩容提质,北部夹山头村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精品民宿;核心区东仲都村探索强村公司模式,承接片区物业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小型工程等项目,村集体经济年可增收60万元,既带动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理顺了片区管理体制。泗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打造,牢牢抓住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关键,规划建设水系、道路和土地综合开发等三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77个。通过泗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由点扩面、提质增效,实现全域振兴、全面振兴。
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百区千村”示范片区建设
结合泗水实际,突出区域特色,用3年时间,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36个,辐射带动350个左右村庄。在2023年建成13个示范区基础上,今年建设12个片区,建设83个重点项目,涵盖五大振兴各方面。截至目前,累计开工项目79个,占全年任务的95.2%。工作中,坚持“221”思路展开,即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带动两项重点,每个片区至少打造2个环境美、带动能力强的核心村,持续优化一条串联片区各村的农村道路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不断深化长效机制建设“揭榜挂帅”行动,清理残垣断壁1419处,盘活闲置宅基地300余套;乡村物业公司增加至6家;在夹山头村试点撤垃圾桶、“我为大家扫一天,大家为我扫一年”活动,等等。全县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建成美丽乡村82个,东仲都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为济宁市唯一入选村庄。产业培育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各片区亮点纷呈,如,圣水峪圣地薯香片区,甘薯育苗产业不断壮大,年培育1.5亿株甘薯苗,产值三千多万元,覆盖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西到甘肃的甘薯种植区,实现了泗水地瓜“全国种”。再如,济河鲍村片区,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做文章,不贪大求洋,因地制宜,采取支部领办、企业供料、村民订单式加工方式,积极发展棉衣制作、玩具加工等产业,吸纳1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3万元。通过几年持续打造,“百区千村”示范带动效应正在不断释放,一批支部强、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的村庄在泗水大地星罗棋布。
特色发展,持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紧盯58万亩耕地和26万吨粮食产量目标底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农田68.3万亩。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服务土地30.86万亩次。持续加强农资供应、开展技术服务、抓实防灾减灾,小麦“一喷三防”实现全覆盖。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补贴等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粮食生产稳定在26万吨以上,总产实现了5连增,小麦单产最高达804.18公斤/亩。
做强甘薯特色产业。放大“中国优质甘薯原产地”优势,坚持以链式思维发展甘薯产业,由县级分管同志挂帅甘薯产业“链长”,形成了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县甘薯加工企业达到31家,年综合加工能力60万吨,带动就业9万余人,甘薯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连续5年举办“中国(泗水)甘薯产业发展大会”,与全国14个甘薯产业特色县开展合作共建。泗水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泗水地瓜”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第三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
做精乡村文旅共富产业。充分挖掘乡村特色,着力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民宿、露营、研学、文创和节事等文旅新业态持续壮大。创意培育“虎咬瓜”“好桑粮”等农创、文创品牌。成功举办“赏花汇”“采摘节”“音乐啤酒嘉年华”等乡村文旅节事活动,累计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3000余万元。“等闲谷旅游民宿集聚区”入选首批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胜日寻芳泗水滨”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做大农产品加工产业。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以薯类及淀粉制品、粮油制品、肉类加工制品、果品饮料加工为主导的四大类农产品加工集群。先后引进了味珍、娃哈哈、鸿润、盼盼、华颂、陈村等过亿元项目,培植了利丰食品、圣地甘薯、锦川花生等本土骨干企业,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冻干食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甘薯深加工基地和全国知名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培育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家,利丰食品公司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检测。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2.7%。
做实按揭农业。积极探索“政府搭台引导、金融赋能支持、主体按揭经营”模式,个体按揭和集体领办合作社按揭两种发展方式已初步成型。全县“按揭”模式推进设施农业项目16个,有效破解了农户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金融挂职干部作用,当好政银合作联络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挂职金融干部完成支持农业项目贷款4.12亿元。
夯实基础,探索构建乡村善治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来,围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我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乡村善治水平明显提升。
牢牢抓住村支部书记这一关键。建立“一化、两单、三奖、八停职、八退出”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工作体系,实施村级后备人才“90后储备工程”,动态调整80名高素质专业化书记。开设镇街党(工)委书记讲堂,强化对村支部书记培养培训。调整确定“示范”村150个,“创优”村229个,“强基”村12个,抓实党组织分类提升。结合“百区千村”示范区创建工作,在2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立联合党组织,覆盖行政村221个,推动村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持续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涌现出“老贾说事”“三色胡同长”等一批基层治理典型。出台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若干措施,建立健全“热线+网格”、“每月一题”等10项措施机制,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意诉求24101件,同比下降9.63%,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由表及里塑造文明乡风。建成标准化“儒学讲堂”262个,开展常态化授课活动1万余场次,惠及群众36万人次,形成了“孝老爱亲、和家睦邻、崇德尚贤”儒韵民风。连续举办13届全民广场舞大赛,累计开展“送戏进乡村”4000余场次,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村村有好戏”之《好戏大擂台》首场活动。创新推出“习语润儒乡·泉乡心声”“十分钟微宣讲”等特色宣讲品牌,形成了“希望小屋”“微爱妈妈”等一大批品牌项目,“微爱妈妈”工作经验推广至全国。
初审编辑:高杨
责任编辑:朱仙娉
7月25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济宁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闻发布会。大众网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目前济宁市无偿开放数据目录5858个,开放数据量48亿条。在中国开放数据指数评估中,济宁市位列全国第7位,地级市列第3位。[详细]
当三伏天震撼来袭,你是否也开始了夹饼配蛙鱼儿再整两口葡萄鸡丁的日子?当“济尼太美”响彻耳畔,你是否对文化济宁多了一丝好奇?[详细]
山东省气象台7月24日11时发布强对流天气预报:受高空槽影响,预计24日下午到25日夜间我省中北部地区有较明显强对流天气。全省累积平均降水量10~20毫米。其中,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和济南北部有大雨局部大暴雨(20~40毫米局部100毫米以上),菏泽、济宁北部、济南[详细]
济宁学院占地1721亩,校舍建筑面积60.18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4947人。设有18个教学单位,50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200.3万册,电子图书108[详细]
记者从济宁市水文中心了解到,7月24日8时,南四湖上级湖水位34.67米,高于汛限水位0.47米,蓄水量12.06亿方[详细]
7月23日,济宁公安交警公布济宁市7月份终生禁驾人员信息表,5人被终生禁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