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安市通往芦山县的道路上,随处可见背着大包的返乡人。在家乡发生地震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回参与自救。大众网特派记者 摄
宝兴县群众的生活也渐渐步入正常,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内,20多个受灾群众一起吃大锅饭。当天他们还吃上了大锅烧制的红烧肉。大众网特派记者 摄
大众网雅安4月23日讯(特派记者 李兆辉 尹海洋 盛堃)“4·20”地震后的雅安,凝聚了来自全国的爱心。在感到亲人逝去和房屋倒塌的切肤之痛后,积极乐观的震区百姓始终没有停下坚强自救的决心。一名归来的游子、一杯路上的热水、一辆飞驰的摩托,雅安人正在用他们乐观的精神和感恩的心支撑起被地震掠碎的家园。
走回家!游子纷纷外地归来抚平创伤
21日早,雅安地震第二天,在通往重震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背负沉重行囊的返乡人。他们迫切地赶往被地震损毁最严重的芦山县和宝兴县,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家人。
由于通往雅安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大众网特派记者有幸和这群人一起徒步进入重震区,了解他们迫切赶往危险地带的心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脚步更快,背得行李更多。
黄淑芬,雅安宝兴县灵关镇人,一直在成都打工。家乡地震后,对家人的担心让她将地震的阴影破之脑后。她不停地徒步前行,从雅安到芦山县需徒步两小时,从芦山县再到宝兴县要经过十几公里盘山公路,路左是悬崖,路右为峭壁。
听说由于塌方,救援部队和救援物资一直未能进入宝兴县,黄淑芬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她告诉大众网特派记者,家里有两个老人和孩子,他们根本无法应对震后的艰苦生活。“如果我再不回去,他们的日子会很难过的。”黄淑芬边擦眼泪边赶路,在芦山县城区与记者分开,动身前往宝兴县。
22日,黄淑芬给大众网特派记者打来电话说,她的家人都平安无恙,而且部分救援物资也已经到位。两位老人在她的照顾下,震后情绪逐渐得到缓和。“只要都平安,以后什么都会有的。”黄淑芬期盼震后重建带来的新生活。
舍小家! 烧光煤球也要为救援者送上一杯开水
4月23日,在芦山县县城的大道上,路边的两棵树之间,横着绑了一根粗木棍,用塑料布、破席子围成一个四面透风的简易帐篷。杨能珍和父母、大哥一家10多口人就住在这里。帐篷内,简易木板上胡乱地堆放着潮湿的棉被,帐篷外,在一个用过的纸箱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免费开水。旁边一直烧着的煤球炉格外醒目。
杨能珍家三间上世纪70年代建的木质瓦房就在帐篷后边,低矮陈旧。沿着碎石瓦砾进到她寒酸的旧屋里,里面只有一张床和破旧的衣柜,地震时,丈夫刚出门,杨能珍和女儿正在中间的房间睡觉,三间房瞬间倒了两间,万幸的是,她们睡觉的那间房只是折断了一根木头,并没有倒塌。“平平安安就出来了,真是很幸运了。”她笑着说。
杨能珍和丈夫都在附近的工地上做小工,每月1300元的收入。看着来来往往的救援队员和志愿者吃饭的时候连热水都没有,他们就想为大家烧点开水喝,“人家来帮我们,这么辛苦,我烧点水算不得什么。”看着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拿着方便面,冲上热水,大口大口地吃,杨能珍说,她还会继续烧开水,直到煤球用光。
为大家!摩托侠义务穿梭拉人“很有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车辆、解放军、武警官兵、媒体记者和志愿者赶来雅安,唯一一条连通雅安各个乡镇的道路不堪其重,连连出现拥堵。为保证救援车辆的畅通,震区启动交通管制,社会车辆被禁止驶入灾区。因此,从雅安到芦山,从芦山到宝兴的路上,出现了一辆辆飞奔的摩托,当地百姓称呼他们是“摩托侠”。
26岁的邓新亮就是“摩托侠”中的一员,地震后,他骑着摩托在县城里转来转去。任何人伸手拦车,他都停下,“要去哪儿?老县城?上来嘛!”芦山县城不大,但从上午一直转到晚上,100块钱的汽油已经基本烧完了,但即便这样,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表示要付费时,小邓拢了一把额前的黄发,头一撇:“说啥子嘛!咋个会要钱?!”小邓说,所有人都在救助芦山,志愿者那么远都来,徒步都要进灾区,芦山人这时候更不能掉链子:“大家都帮忙,我们芦山就不会垮!”
邓新亮说的不是客气话。地震后,在震区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伸手搭车,不管是汽车、摩托车、三轮车,都会停下来,顺路的就捎着走,不顺路的就送一段。互助,让芦山人感动着芦山人,感动着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