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各大奖项得主最终揭晓,从获奖名单上看,除去传统电影大国,土耳其、匈牙利、哥伦比亚等国家的电影都有所斩获。面对戛纳这一国际电影盛会,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中国电影“存在感”增强
尽管今年没有中国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但是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还是很有“存在感”的:不仅有影片进行非竞赛展映,还有影片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和短片单元。去年凭借《天注定》获得最佳编剧奖的贾樟柯出任了今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更有数百位中国电影人参与电影节电影市场活动,希望能够更多地接触国际买家,探寻更好的国际发行、发展之路。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不断吸引全球电影人的目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中国电影屏幕数量已经突破2万块。此外,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217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影片所占份额为58%。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正在谋求进军世界,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斩获金、银双熊的《白日焰火》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这部由刁亦男执导,廖凡、桂纶镁、王学兵领衔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不仅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票房成绩也十分喜人。据介绍,《白日焰火》在国内票房突破1个亿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也取得了突破,即将上映的地区除欧洲外,还包括南美和非洲地区。
做好“中国内涵国际表达”
当然,必须承认,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栾国志将这些问题高度概括为“三多三少”,即中国影片产量多但“走出去”少;中国影片参加国外公益性活动多但进入商业院线少;中国影片进入国外艺术院线、华人院线多但进入主流院线少。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栾国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便是做好“中国内涵国际表达”。栾国志解释说,虽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中国电影想要更好地“走出去”,还是要有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这样才更容易为外国观众所接受。他说:“我们可以利用外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展一些合作拍摄。因为合作拍摄的视角往往会有所不同,再加上有国际发行渠道,所以影片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推广。”
中外合拍电影是捷径
著名电影人唐季礼今年来到戛纳主要是参加中法电影人座谈会,并为一些中法合作项目进行准备工作。唐季礼十分支持中外合作拍摄。他说:“我们的电影人培养、训练、成长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本土完成的,但是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电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国际市场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将适合的中国故事讲出去,让全世界的人更加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中国电影人必须认真去做的事。”
唐季礼强调,中国电影界同其他国家电影界展开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拥有不同的资源,但是如何能够合作得好,主要还在于了解对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唐季礼建议,最好能够组建一个剧本创作中心,选择好的中国题材,进行国际化的编剧,然后再进行国际化的融资,组建国际化的团队,这样才能够令合作更具效果。
把更多中国好片子展示给世界
对于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走好国际化之路,大屏幕上的主角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电影节期间来到戛纳参与吴宇森巨制《太平轮》宣传推广活动的章子怡表示,戛纳电影节是最典型也是最显著的一个国际化平台,各国电影都希望来此进行展示,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出现在戛纳就表明了一种想要国际化的欲望,但是,“我们还是要先做好电影,真真正正打造出一些精品”。就演员而言,就是要“把握好出现在摄影机面前的短暂时光,珍惜那些瞬间,拍摄出一些好的角色”。
在第23届东京电影节“影帝”王千源看来,戛纳电影节是发展中国家电影走向世界的良机,对中国电影而言也是如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带着好的影片来参加电影节,把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的气息展现给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现在的发展变化。” 新华社记者 尚栩
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yl/2014/05-27/62176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