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2372789

通讯员QQ群:32775829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32775829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感悟杨绛心灵最纯净的地方:为今生挚爱竭尽全力

2016-05-26 18:55 作者:何瑞琪 来源:广州日报
费生闻,大恨,质杨绛曰:“诸生之中,能为汝之夫君者,莫非吾也,以吾与汝相识久矣。”  她是真正的精神贵族,远远地致敬,且在她的启迪中找寻到我们立身于平凡的意义,也许才是我们所向往的通达从容的唯一途径。希望我们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相信,这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

  原标题:阅读杨绛 感悟先生在心灵最纯净的地方

  杨绛幼时。

  史记·杨绛传

  杨绛,本名季康,无锡人也,宣统三年生京师。父荫杭,律师也,尝为浙江通判。

  绛生未百日,家南迁于沪。其于诸姊妹,容貌短小,杨父戏曰:“猫之良者,矮身短足也。”好读书,能文学,中英文俱佳,负笈东吴时,以文学称。杨父尝问:“三日不读书,如何?”绛答曰:“寡淡。”再问:“七日不读书,如何?”绛答曰:“虚度。”

  年十七,欲入清华,惜乎东南中额不足,乃辗转东吴学堂,与费孝通同窗。绛虽未为佳丽,然清秀慧敏,温婉和蔼,慕之者众,男子每欲申意,费生必阻之,曰:“诸君好逑,我则为槛。”不欲绛为他人妻也。

  年二十一,乃北上,投燕京学堂,复又清华。费生闻之,夜不能寐,迎之者三,渴慕如此。

  悠游清华,逢钱钟书。人生初见,绛以《醉翁亭记》目钱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钱郎也”。盖当时钱郎,倜傥拔秀,虽敝袍旧袄,布履老镜,然风流不掩。钱郎见杨女,心许矣。当时不交一语,然终生之志,不可移也。

  钱郎有表弟曰孙令衔,谓钱郎曰:“杨女已有许配。”又语于绛曰:“钱郎已有婚娶。”钱郎闻之而疑,窃曰:“既与杨女同城,何必仰息他人,直取可也。”乃寄鸿雁,相约黄昏后,甫见,钱郎汲汲曰:“吾未婚娶。”绛笑曰:“妾未许配。”乃定上邪之好。

  费生闻,大恨,质杨绛曰:“诸生之中,能为汝之夫君者,莫非吾也,以吾与汝相识久矣。”绛曰:“君尝有言,吾与尔不过朋友,然非情好,若君欲相好,则吾与尔绝矣。”费生怅恨,然亦无如何。

  年二十四,嫁钱郎,其时在姑苏,钱郎衣玄,酷暑,汗涔涔,衣衫湿,有黄渍,诚狼狈也。钟书曰:吾遇夫人前,未思婚娶;吾娶夫人后,不悔。当时,钟书乘桴往牛津,绛在清华,为夫君故,弃学从之游,生女于法兰西。

  钱郎博学,然迂阔人也,百事不晓,拙于家计,点灯灯灭,倾茶茶泼,绛则不然,十指能抚弦,拳头立得马,彼时批注经史,此时庖厨烹鲜。夫君每有狼狈,绛则曰:“无碍”,钱学士赖以安。

  1938年,归来,颠沛辗转,或在蓝田,或在湘西,归沪。杨师能文,成名先于钱学士。淞沪沦陷,为喜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沪人皆睹,当时闻名。

  解放,或有劝赴海外者,钟书杨师皆留,杨师曰:吾以襁褓母乳中,则已为中国人,舍此何归?杨师以研究员聘。是时万象更替,杨师钟书亦与于其中,杨师感其事,为小说曰《洗澡》,盖洗涤自新也。初阅之,以为乃余楠之事也,然则非也,书中不惟一人二人之事,一人二人之像,乃众生之事,众生之像。以众生像摹世间态,非杨师功力,不可为也。

  1969年,钟书尝在信阳罗山干校,明年,杨师亦至于此。其时艰苦,然乐天不改,亦多趣事。杨师有文曰《干校六记》,效《浮生六记》也,曰其在干校,多为稼穑事,割菜储粪,凿井学圃。为储粪,逢路人,则恭敬请之曰:“可粪于吾圃”。其态可掬也。与夫君钱公相去,不过里余,每相见,若西厢张生会莺莺,杨师戏曰:吾与夫君之会,岂胜却人间无数,虽才子佳人后花园,莫若妾与钱郎也。杨师夫妇,皆通晓西语。杨师外文,或胜钱学士,其晓英法语,年花甲,又修西班牙语,居然了悟,译《堂吉诃德》,风靡九州,售册百万。《围城》见于天下,钟书以此闻名,天下亦知杨师。然读书自乐,朝夕闭门,不与世事。

  天下尽知钱公杨师,然不知其女钱瑗亦高人也。博学巧慧,亦长于文学,三人实天作一家也。三人尝约:家中事,人各为记,合而为一,名曰我们仨,亦一乐也。然钱瑗病矣,寝疾不起,自知大限,曰:“女儿不久,此书委吾,可乎?”父母噙泪颔首。钱瑗疾作,几不能握管,力书之数章,已不能食,不能言,历六日,居然死。其时丁丑年,明年,钱学士死,杨师孑然。杨师其时八十七,顾室中空空,斯人不在,呼钱郎,钱郎在镜框;呼爱女,爱女在黄泉。朝夕清冷,几无生趣。然虽恸极,思夫君娇女,事业未竟,乃埋首扉页,觅亲人于书卷间。

  其时钱学士书稿,往来烽火,蹀躞南北,历抗日内战,其时久矣,或碎裂如蝶,或黄黑难辨,杨师辨其迹,探其源,提其要,钩其玄,虽琐碎杂细,皆一一复原。数年,钱学士书稿得全,七万余纸,非常人所能堪也。阅《我们仨》,多会心处。钱瑗曰:我与我父,兄弟也,且吾为兄,父为弟。萌态跃然,读之不能忍笑。遥想杨师孑然空室,见夫君爱女遗文,昼夜研磨,何其痛也。白乐天所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沉痛语也。杨师自持淡泊,罕与世交,然杨师忘世,世不忘杨师,每有鸡汤佳文,则曰:杨师文也。其百岁,世间又有杨师百岁文,曰:吾即世界,与他人无涉。然语多假托,与仓央诗类。

  丙申岁(2016),四月十九,公历5月25日,杨师死,寿百又五岁。天下知与不知,皆哀之。或笑曰:尔等不读杨绛书,滥吹斯文,刷屏以吊杨师,谬哉,矫情哉。太史则曰:不然,不读杨师之书,而吊杨师之人,足见天下人仰慕读书,诚盛事也。观杨师文也,语多平实,温婉机智,罕涉是非,少詈辱人,读之莞尔,似非以攻讦为事者,亦长者也。(记者刘黎平)

  身在京城,确认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却兜转了半日。三联生活书店前总编辑李昕先生在微信上回我说:“采访别人吧,谢。”中国作协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前辈说:杨先生的离世,意味着她那个时代的精英已然终结,她的为学为人,都是最好的典范。至于去世细节,我跟你知晓的网上消息一样。作为记者,这是一种无力的挫败感:你总想着要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有所呈现,要还原事实,要接近真相。但我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接近现场。直至新闻联播的一位学长给我发来“我也只能远观”的回复,我才意识到,远观,是我在这一事件上客观的处境。

  她走过105年的岁月,她在文化界的核心见证过那么多历史,她以天赋和才华呈现了《堂吉诃德》、《洗澡》那般想象力飞驰的文学作品;她“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地写出了《干校六记》;钱钟书去世翌年,她一边整理他的笔记,集成他的手稿,一边为解答自己对死亡的探寻,翻译了哲学名篇《裴多》;然后又以90多岁的高龄,提笔写下了倾注世间真情的《我们仨》,并将她与钱钟书所有的版税捐赠成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她在一个多世纪的人生里淬炼出的智慧和从容,如今以隽永的文字,数以千万计地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传播,成为我们在寂寞里、孤独里、失意里、忧伤时吞食下的慰藉,甚至有人不惜拿各种人生感悟拼凑成她的百岁感言以励志,却忘了这是她的真实苦难——“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尚已走到尽头了。”“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据说,她在离世前的遗愿是火化后再发讣告,且不要祭奠。死亡是她洗净一生污秽独自上路的回家之旅,与任何人都没有干系,就如她翻译的《裴多》里苏格拉底所说的——“在我的丧事里,别说他是在葬苏格拉底,或是送苏格拉底进坟墓,或是埋掉他……你该知道,这种不恰当的话不但没意思,还玷污了灵魂呢。不要这么说。你该高高兴兴,说你是在埋葬我的肉体。你觉得怎么样儿埋葬最好,最合适,你就怎么样儿埋葬。”

  她是真正的精神贵族,远远地致敬,且在她的启迪中找寻到我们立身于平凡的意义,也许才是我们所向往的通达从容的唯一途径。(记者龙迎春)

  风骨中的淡泊与执着

  从上周那个烟雨凄迷的午后开始,关于“杨绛病危”的消息便不断在朋友圈传出。每一次,都是一边合着双掌祈祷这不是真的、一边却又因着职业不得不去核实。在这沉重、忐忑的几天里,重新翻开手边的《我们仨》和《听杨绛谈往事》,读着读着,心竟然渐渐地安宁下来。

  杨先生是那种有着超然大智慧的女人,学贯中西,才高八斗,却从来没有恃才傲物。她嫁给钱钟书后,去钱家必须对老人行叩拜礼,在一般人看来,书香门第又留学西洋的才女肯定会难以忍受这样的礼数。可是杨绛却淡淡地说:“这有什么,不就是磕个头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不纠结,不委屈,平平淡淡地磕头就磕头,因为“我爱丈夫胜过爱自己”。所以她不但是公认的“最才的女”,更是钱先生心目中“最贤的妻”。

  她住旧房子,穿女儿留下的鞋子,生活简单朴素。然而对于工作和事业,她的执着和坚持,却令常人难以想象。48岁那一年,她接了一项工作,就是翻译《堂吉诃德》,当时领导告诉她可以转译,用英文版或法文版转译都可以。可是她却对转译的版本都不满意,为了能直接翻译原著,她在年近半百之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她的刻苦和执着也给了她事业的辉煌,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依然是最受欢迎的读本。

  20世纪90年代末,相信是杨先生最难熬的时光。1997年,独女钱瑗因病去世,1998年,钱先生又驾鹤西去。后来,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亲人去世,要梦中相见也不能。但亲人去世多年后,就能常常梦见。我孤独一人已近十年,梦里经常和亲人在一起……”可以想见她的生命会有多么孤独,然而她没有被痛苦和孤独所击垮。102岁时,她整理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全集》。于是,她的生命,又因此变得如此充实而丰满。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因病离世。相信此时此刻,她和先生爱女已在天国执手相聚,重回“我们仨”的日子。

  杨先生,一路走好!(记者赵洁)

  感言

  “和深爱的人相聚在天国”

  《干校六记》是大学同屋小熊借我看的,是苦难中的相濡以沫,但笔触中不失知识分子的智慧和骄傲。《洗澡》里的姚宓,人淡如菊,但就像她的衣着,制服下是精美的锦缎,淡雅外表下是一肚子锦绣,所以许彦成和她心心相印,那种骨子里的东西,是许妻怎么使劲也追不上学不来的。这个人物,或许是杨绛心中的理想女性影像。读《我们仨》,看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不禁潸然泪下。最后是《洗澡之后》,就小说而言,这实在不算太好的作品,但老太太就是有这样的固执,不想让他人续写故事。

  她一生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完成了对爱人作品的整理,心愿已了,终于和深爱的人相聚在天国。而她的逝去,也和张氏三姐妹一样,是最后一缕温婉的风流文韵的终结。(记者陈巧媚)

  “今天我们为何爱读杨绛?”

  今天我们为何爱读杨绛?当年攻读中文系活在象牙塔里的我,一定不比如今年近不惑在生命之路摸爬滚打后更清晰。

  爱读杨绛,第一层心思是向往。和“两百年三百年一见”的钱钟书在一起,她用同样的高度呈现夫妻情感美好境界的极致。钱钟书的名作《围城》被拍成电视剧播出,那每集都必挂的旁白来自杨绛——“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既把自己丈夫的所思所感瞧了个通透,还把这人生琢磨了个干净。这个层面上她是站在丈夫身旁的另一座高峰。遇上了世间最稀罕的理解,这种人类情感的最高级谁不向往?

  爱读杨绛,第二层心思是安宁。杨绛自己曾写道,夫妻最大的烦恼就是钱钟书成了名人。百岁人生,怎么可能真正活在童话里,她不过始终坚持用安宁淡泊的姿态来与世界和解,也怡然自处。如此我便想通了为何一位老作家的只言片语,竟能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充满了生命力,因为用自身人格呈现的精神力才是永恒的。虽然先生逝世后满屏转得眼熟的“鸡汤”,很多已被澄清不是杨绛亲笔写下,但细究这些取得广泛共鸣的句子之所以能“蒙混”过眼,还是因为其中能看出一点先生呈现的姿态。(记者邱瑞贤)

  “为今生挚爱竭尽全力”

  杨绛先生走了,走得十分安详宁静。

  面对她的离去,世人却无法安静,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关于她的文字。也许,正是她安于淡泊、清净自持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喧嚣与躁动,使我们隐隐有些不安。

  而我,在不安之余,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她何以能够如此安静而沉稳地应对无数个岁月的风浪,如何在一个人追忆“我们仨”的时候,还能踏实地,一天天过着该过的平常日子?

  终于,在满屏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说过的一段话,内心豁然开朗。她说,她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他们一生经历过太多的动荡与苦难,要呵护住那一份“痴气”与“淘气”,她一定付出了太多的心力,太多的智慧,太多的忍耐,还有太多的勇气;而将“痴气”与“淘气”奉为珍宝的人,还有什么外物是放不下的呢?所以,与其说她的淡泊与安静是岁月的积淀,不如说那是她为今生挚爱竭尽全力的逻辑后果。

  我禁不住又问自己,我们能努力地像她那样去爱吗?

  希望我们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相信,这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记者王月华)

  “她就是我的治愈系”

  上大学时,通过《洗澡》认识了杨绛先生,或者是没有代入感,也可能是缺乏生活体悟,印象不是很深。后来,随着年纪渐长、涉世更深,才慢慢懂了这位百岁老人的智慧。她说,一个人苦恼,问题是在于想太多,而书读得少。所以,发愁或无聊时,翻翻杨绛先生的散文《干校六记》《将饮茶》等,心境总能平和下来。

  她的生命里有太多起落坎坷和悲欢离合,倘若发生在矫情的我们这一代身上,文字里恐怕是要大呼大嚎、大悲大恸了。然而她,文字平实、简洁、真诚,不强作乐观,也不刻意愁苦,把家人的离散、生活的变故就这样铺在你眼前。你可能毫无防备地被打动或逗乐:讲着给下乡的丈夫寄床的囧事,就来一句“生怕家就像拆开的床板一样散了”;正当你为她唏嘘时,她又讲起干校里种菜打井、喂流浪狗的趣事。一对比,我真是为自己和身边大多数年轻人有的矫情病感到羞愧,也让我反思: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小挫折,除了在朋友圈渲染情绪,还能做点什么呢?

  先生已去,但她对生活的从容和幽默留在我心,也鼓舞着我。最后还是矫情地说一句,她就是我的治愈系。(记者吴多)

  “本身就是对围城的突破”

  谈论杨绛的《洗澡》,离不开钱钟书的《围城》。《洗澡》有不弱于《围城》的文字技巧,有同样辛辣的讥讽和戏谑,但《洗澡》的笔法更为细腻和克制。虽然背景和时代都完全不同,但对知识分子的刻画与批判,两本著作有着非同一般的默契。

  不过,同样写爱情,钱钟书是有些悲观的:婚姻像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攻进来,里面的人想冲出去。而杨绛则写出了饱含希望与纯洁的爱情,在特殊的时代给人以希望。但杨绛毕竟是克制的,虽然描绘了一场特殊时代的爱情故事,但却没有给男女主角一个圆满的未来,两个人的关系在“君子之好”的矛盾与纠结中收场,但关于他们的争议却从未消停。

  《洗澡》中,爱情没能突围。20年之后,杨绛续写《洗澡之后》,给了男女主角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杨绛担心人们会在误解中糟蹋这段纯洁的爱情,所以在98岁高龄时,仍不忘呵护这段美好。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本身就是对围城的突破。《洗澡之后》所成全的那段美好,何尝不是他们自己的写照?(记者何瑞琪)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史欣欣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