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优先”战略——兖州教育跑出体质提升“加速度”

2025-03-05 17:0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畅 杨囡 陈宁宁 张立冉

  大众网记者 侯畅 通讯员 杨囡 陈宁宁 张立冉 济宁报道

  “注意摆臂幅度,保持呼吸节奏!”3月3日周一清晨,济宁市兖州区一中附属学校的操场上,六年级学生李武赫正和同学们进行每日晨练跳绳。“我们现在每天都有‘跳绳闯关’,达标就能解锁新难度,上周我刚突破每分钟360!”他抹了把汗,语气里透着自豪。与此同时,奎星楼小学三年级学生陈研璇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位体前屈,她将测试仪缓缓推到18厘米刻度线,兴奋地喊道“比上周又进步了2厘米!”

学生们课间练习仰卧起坐

  校园创新实践:日常锻炼“成体系”

  作为兖州区“阳光体育”工程的缩影,各学校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教学。一中附属学校推行“课间微运动”,每天上午大课间设置跳绳、踢毽子等5类活动区,学生可自主选择项目;东御桥小学开发“体能加油站”,在每节体育课预留10分钟进行仰卧起坐、折返跑等专项训练;旧关小学以“好习惯创造精彩人生”为理念,创新开展“阳光大课间”“26项技能get”“双X社团”等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学生体质、免疫力及心理健康,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社交交流。”旧关小学体育老师卢甲申介绍。

学生们课间开展运动

  全域精准发力:体质管理“动态化”

  这些常态化锻炼,是兖州区教体局构建的科学管理体系。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区建立“周测月评”制度,各校每周开展单项体能测试,每月进行综合体质评估,为每名学生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在区教体局大数据平台上,各学校学生的肺活量、柔韧性等12项指标实时更新,系统自动生成班级、年级对比分析报告。

  “我们要求学校根据数据‘短板’调整训练方案。”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郭宏图表示,例如当某校学生耐力指标连续两周低于区平均值时,该校需立即增加晨跑、往返跑等训练内容。截至目前,全区58所学校已累计优化200余项运动方案,7.23万名学生的体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学生们课间开展运动

  家校社联动:健康生态“立体化”

  为充分做好体质提升工作,兖州区教育和体育局打造“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各学校将体育作业纳入日常课业体系,设计亲子双人跳绳、家庭体能游戏等任务;体育中心在健身广场配备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区教体局还增设《运动损伤防护课》课件,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学生家庭。“孩子每天完成坐位体前屈、平板支撑后上传视频,体育老师会逐一点评动作。”东御桥小学家长刘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运动打卡群”。

  最新数据显示,兖州区中小学生近视率均有所降低,肥胖率下降,50米跑、引体向上等指标均有提升。“近年来,我们确定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体,以体育运动、读书行动为两翼,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家校社协调育人为两助力’的一体两翼两助力的教育教学新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通过持续创新机制,让孩子们每天运动像呼吸一样自然,筑牢青少年终身健康的基石。”兖州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庆瑞介绍说。晨光中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夕阳下跃动的身影,正见证着兖州这座教育强区的体质提升之路。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侯畅

责任编辑:朱仙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