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私家车,转身上高铁。本报记者白雪岩摄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全线通车,北京到上海的时间缩至五小时,在这条黄金大通道上的枣庄市因此进入了高铁时代。如今,京沪高铁已经开通两周年,作为新兴旅游城市,高铁效应给这座城市的旅游发展带来了什么?枣庄的旅游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发展前景如何?6月27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高铁站到台儿庄,乘BRT直达
今年5月1日,随着京沪高铁枣庄站至台儿庄运河大桥BRT回车场旅游快速公交B10线开通试运营,枣庄旅游开始迈入快旅慢游新时代。
为方便高铁游客舒适快捷的逛古城、游枣庄,枣庄市投放了8台旅游BRT专用车辆,由京沪高铁枣庄站发车,途经祁连山路、光明大道、枣台线,最后到达台儿庄古城(运河大桥BRT回车场),线路双向对开运营。这在全省五个高铁沿线城市中率先实现了旅游交通“零换乘”,缩短了市民、游客出行时间,提升了枣庄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前,枣庄市相关部门做过专门统计,通过对到台儿庄古城来旅游的游客按照10:1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也就是每到台儿庄的十个散客中就要抽取一个调查样本。高铁开通一个多月以后的调查表明,每15名游客中就有一名游客是坐高铁来的。
高铁的开通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时吸引北京、上海等高铁沿线或周边地市的游客来枣庄旅游。京沪高铁枣庄站党支部书记张东告诉记者,虽然没有进行详细的统计,但不难看出高铁旅客中有很多是来旅游的游客,特别是在2012年二日游火爆的时候。“去年,基本上每天都有几十人的旅游团坐高铁到达枣庄站。”张东如是说。
旅途时间缩短,旅行品质提升
说到京沪高铁,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与空中运输相比较,高铁和旅游的关系更加贴近。高铁比其他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要符合旅游的线条式,大容量的规律,并且成本相对也比较低。最重要一点是,高铁达到了航空的快捷性,但又比较舒适。旅游一定要把旅途时间缩短,“旅”的时间短,“游”的时间长,旅游品质就上去了。高铁这种交通出行方式,适应了旅游的规律和需求。高铁旅游一定会推动“游”的提升和大发展。
陈伟说,如果按照东京的标准,上海机场、北京机场就是枣庄的国际机场,高铁一下子把枣庄和世界联系起来了,要是没有高铁,枣庄的客源市场只能局限于周边市场,只能局限于京沪这种国内市场,而现在枣庄的视野可以放在国际了。从北京、上海过来的高铁每天各有15班,半个小时一班,还不算动车,如果加上动车的话,30多班。南京、济南是我们的国内机场,枣庄到济南47分钟,到南京1个小时。
为了高铁,枣庄把BRT从高铁站连到了五个区,实现了零换乘。没有到过枣庄的游客可以想象一下:从高铁下来,你不用费多少周折,甚至不用买地图,坐上站台外的BRT就能直接到达各个景区游览。
高铁带来 发展旅游新机遇
2009年,枣庄被列入给予支持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单,国家鼓励枣庄转型,山东省也做出了关于支持枣庄市城市转型的意见。那么,京沪高铁与枣庄旅游、与城市转型呈现什么样的关系?
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枣庄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枣庄的旅游基础在全国来看也是最薄弱的地区。在这样一个零起点的地方,为什么要搞旅游?这是当时很多人都有的一个疑问,因为当时看到了这么两点:
第一,京杭大运河要申遗。枣庄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而且京杭大运河的旅游潜力空间非常大,是能够走向世界的国际级的旅游品牌。
第二,五年前国家决定要建设京沪高铁,而京沪高铁要经过枣庄。这两个因素是促使一个没有旅游基础的城市敢于搞旅游的很重要的因素。旅游一定要有旅行的手段,交通对旅游的制约是第一位的,没有交通,有再好的资源也没法搞旅游,这是前提。旅游,“旅”在前,“游”在后。
作为枣庄来讲,抓旅游不仅仅只是抓旅游,要把旅游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来考虑,上升到一个城市转型,上升到调结构、转方式、科学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旅游,这不仅仅是几个游客到枣庄游玩一下的问题,它与枣庄这座我国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实现成功转型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