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手艺人做传统花轿火了!半个月已卖出50多个花轿

2017-01-18 09:10: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对于一些人来说,象征着或喜庆或富贵的花轿,也许只能在电视或者景区里才能瞧见,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不少年轻人厌倦了豪华轿车一长溜的结婚排场,他们反倒更喜欢坐上大花轿,来一场传统的民俗婚礼。这也促使花轿制作这个行业再度火了起来。据家族里一直坚守着做花轿传统的苗宁宁介绍,从元旦至今,他已经卖出去50多个花轿了。

  制作一个传统花轿需要上百道工序,最简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汪泷黄广华 摄

  为赶制一个花轿

  曾每天只睡半小时

  在济宁市高新区王因镇苗营村104国道旁,苗宁宁的库房就“躲”在一家羊汤馆的后面。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职业本质上还是木匠,这间不起眼的库房外包裹的都是长长的圆木,连上楼的台阶都是用圆木连接而成的。推开库房的大门,里面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花轿,足足有二三十个。正对着大门的花轿显得比普通花轿大了一倍,上面摆放着一张可以坐下两人的椅子,周身挂满了金灿灿的龙纹,苗宁宁拍了拍上面的灰尘说:“这是结婚用的花轿,这个尺寸得是12人或者16人抬,走起来那是相当壮观。”

  苗宁宁的库房里花轿很多。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今年34岁的苗宁宁自幼丧母,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打从记事儿起,我就跟着爷爷学做花轿,不上学的时候就在一旁打下手。”在家族的族谱里,详细地记录着苗家人从祖上就开始为宫廷里制作花轿,到苗宁宁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了。“应该得叫太爷爷吧,名叫苗为章,曾是乾隆年间的工部司匠,专职为皇亲国戚打造轿子。”苗宁宁说,就这样,苗家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除了苗宁宁的父亲没有从事这一行之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做花轿的木匠。

  苗宁宁在进行木料的加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在苗宁宁的记忆里,一直到他19岁的时候,受村里一对新人的委托,他才真正算是以木匠的身份接到了第一份订单,“因为赶婚期,我四天四夜几乎没合眼,给自己规定每24个小时只能休息半小时,终于在人家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工。”苗宁宁说,至此,他算是正式“出道”了。

  轿顶的雕花全是手工雕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汪泷黄广华摄

  借鉴古战车工艺

  用鳔胶进行粘连

  对于自己的“作品”,苗宁宁颇为自豪地说,他的花轿制作技艺,是真真正正从祖上一直传下来的,“除了尺寸、颜色、花纹等随着现代社会的需要做了些改变之外,传统的一些制作技艺我全都保留着。”苗宁宁说,在这个圈子里,祖传的《鲁班经》是木匠们的法宝,花轿的尺寸、形状、构造,乃至文化在书中都有记载,“选材、水煮、烘干、打卯榫这些技艺都能从中查到,研究透彻了才能打造最纯粹的传统花轿。”

  为了能把花轿做得十分结实,苗宁宁借鉴了古代战车的衔接工艺,中间用“鳔胶”来粘连。苗宁宁介绍,鳔胶其实是用鱼的鱼鳔制作而成的,“取出鱼鳔洗净,然后用火慢慢熬制。”苗宁宁说,这样的鳔胶纯天然,而且十分坚固,“即使花轿的卯榫损坏了,鳔胶也绝不会开裂。”

  而这门手艺,如今已经面临失传。苗宁宁曾调查过,鲁西南地区会制作鳔胶的木匠已经少之又少了。在外间库房的角落里,摆放着一个已经落满灰尘的红色轿子,和其他那些用花布包裹而成的轿子不同的是,这个轿子全是由木头雕刻而成。苗宁宁告诉记者,这个轿子就是用了鳔胶,“而且全是手工雕刻,镂空边缘处还会涂上鎏金。”这个市场价值超过5万块的轿子,现在还差6道工序,苗宁宁说,他有时间的时候才会制作,“但这样的传统轿子,从来不愁卖。”

  传承的同时也在创新

  最害怕手艺失传

  现如今,花轿的制作技艺已经成了济宁市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家里穷,做轿子主要是出租,挣个钱糊口。”但现在苗宁宁有了自己的团队,不仅有十几人跟着他做花轿,而且他还打造了一支民俗婚庆队伍。“现在不少年轻人已经厌倦了豪华轿车一长溜的结婚排场,有些既有经济实力,又有一定文化追求的人,反倒更喜欢来一场传统的民俗婚礼。”苗宁宁介绍,临近春节,他的生意非常火爆。元旦至今,他已经卖出去了差不多50多个花轿。

  “按照古书上的记载,古代的花轿只有70厘米宽。”苗宁宁说,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除了景区、婚庆用的大型花轿之外,他还制作出了一米多高,半米宽的小花轿,“城里有些饭店主打传统菜品,所以上菜也用上了这样的小花轿,尤其过年,会显得特别喜庆。”

  苗宁宁坦言,制作一个花轿有一百多道工序,最简易的也需要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干这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也正因此,才三十出头的他最怕的就是这门手艺失传,“水煮、烘干、鳔胶这些技术都不是一天两天学成的,我不想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到我这里就没人学了。”所以,除了十几个徒弟,苗宁宁希望刚上一年级的儿子也能多到作坊里看看,“不管他感不感兴趣,我都希望能传授给他,让苗家人世世代代扛着的传统技艺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司璐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