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

2019-10-29 15:55:00 来源: 大众网济宁·海报新闻 作者: 孙泽文 王碧辉 孙雪莲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宁10月29日讯记者 孙泽文 通讯员 王碧辉 孙雪莲)走进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立刻就被窗明几净的环境吸引,每个路过的医生护士都会微笑示意。来到病房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护士站。病房区非常寂静,无障碍设施很适合肢体功能障碍人群养病。来到康复大厅,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程爱军正在指导一位患者进行行走训练。

  对待患者像老师对待学生

  “来到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的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但医生护士对待他们非常有耐心。康复科大部分患者都是脑出血、脑梗等后遗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患者不同程度丧失部分功能,由于病前病后的落差太大导致病人情绪低落,还容易发脾气,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有充足的耐心,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程爱军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说。

  来自梁山的患者闫某大面积脑梗,后在市区某家大型医院卧床月余后转入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言语能力丧失,无法沟通。身体右侧完全偏瘫。由于他是第二次脑梗,康复难度较大,老伴儿急得天天哭。面对既不会写字也不会说话的他,医护人员也很头疼,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当时他的状况真是比教孩子都困难。虽然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但是他心里又很明白,自尊心又强,尿床会特别苦恼,也容易烦躁。急得在床上用左手捶床,嗓子里发出‘哦、哦、啊、啊’的声音。我们首先对他的老伴儿进行心理疏导,要接受、理解患者。康复师就像哄学前班小学生似的,一点一点教患者给出大小便信号,然后教他怎样用巧劲儿从床上坐起来,怎样配合家属坐到轮椅上,只要有一点进步,及时鼓励他。”程爱军说。

  从刚来时的拒绝治疗到一点一点配合治疗,并且因为受到夸奖而感到开心,从而更加配合治疗,患者来到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仅一周就学会了从床上坐起来,第一个月学会了说单独的字,住了3个月,到出院时已经可以在家属监护下行走10几步,会简单对话,理解能力也提高了。然后转入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程爱军介绍,只有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并且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家里有一个偏瘫病人,至少得两个家属照顾着。时间久了整个家庭都会被拖垮。所以说‘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那么为何后期要进康复大厅进行康复训练呢?“我们称这个叫做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一起训练。如果仅在病房训练,很多患者没有积极性,练累了练烦了就放弃了。在康复大厅,看到别人恢复得那么好那么快,患者自己心里就会有动力。还有一些康复动作教不会的,可以让恢复得好的患者做示范动作给‘初学者’,这种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康复的原理是促进大脑功能重组,挖掘患者的潜力,康复越早,效果越好。”

  “六位一体神经促通”技术给患者“第二次生命”

  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独创了“六位一体神经促通”技术,突出中医特色,为患者提供全面康复治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自尊、自信、自强,回归家庭、社会。

  “六位一体”指针刺(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头皮针、眼针、“王乐亭治瘫痿十一法”等)、灸法(脐灸、悬灸、热敏灸、督灸)、手法(现代康复技术、推拿)、康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训练、步态训练等)、药物治疗(西药基础治疗、辨证使用中药内服、外用)和物理治疗(声、光、电、磁、热等治疗技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协调应用这六种方法。

  7月2日,78岁的刘大娘吃午饭时突然昏迷、剧烈呕吐,入院后经检查显示患者是高血压引发脑出血,经过神经外科及时手术和重症监护室的密切配合,患者病情稳定,于7月22日转入康复科。程爱军率团队为其评估后,制定综合康复方案,康复师陪同患者练习坐、站、走,经过20天的治疗,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提高,可以在家属看护下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在康复科,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位20岁的年轻男子因被硬物砸伤头部,导致智商跟7岁儿童一样,医护人员在其生日当天为其买了生日蛋糕庆祝。一位有认知障碍的63岁的大娘把程爱军当做表姐,一看到她就拉着说个不停,程爱军就“冒充”表姐逗患者开心,配合训练。“平常工作很累、压力大时,就听听音乐、到户外散散步、骑骑车,把疲累发散出去后,再回到病房继续为患者带去欢声笑语。每当看到患者康复的那一刻,都觉得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们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充满正能量,带动患者及家属投入到积极训练中去。康复师是教练,患者是运动员,紧密配合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让他们早日回归家庭,走入社会。”程爱军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