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济宁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孔孟之乡谋发展 乡村振兴看济宁”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济宁行活动于5月15日到18日举行。本次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济宁样板”,重点宣传报道济宁全市各级在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上的好思路好经验,报道济宁全市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好典型好做法,报道济宁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方面的大力举措。
大众网记者 高杨
成垛的竹叶竹竿、高大宽敞的并排车间、扫帚编织工人手指翻飞……走进嘉祥县孟姑集镇前杜村,有种走进工厂的感觉。扫帚并不起眼也不值钱,可前杜村却用这不起眼的小扫帚激活了富农“密码”,2017年销售各类扫帚800余万把,年产值过亿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2500余人。
政策给力,小扫帚成就“大产业”
“俺们村有200多年加工扫帚的历史,不过之前很多都是在家零散着干,等编好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除去进材料的钱和摊位费,一天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前度村村民王淑琴放下手上的活对记者说,“前几年镇里为了扶持壮大扫帚产业发展,成立了青竹扫帚合作社,每把扫帚比自己卖能多盈利三毛到五毛钱。”
记者了解到,前杜村原来只有七八家扫帚加工大户,面积有限,孟姑集镇党委政府为扩大前杜村扫帚产业规模,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嘉祥青竹扫帚加工合作社”,并协调土地于2012年建成了扫帚加工产业园,帮助村民统一进料,统一销售。
在村民老杜家中,记者见到了他家的扫帚销售账本。老杜告诉记者,账本上记录了自家扫帚销往全国各地环卫系统,有辽宁、吉林等地。老杜说,自打加入了合作社,自家生意是越来越红火,以前要自己找销路,现在扫帚村的名声打响了,很多外地大企业都慕名而来,成批订购,加工销售、生产运输一气呵成。
产业振兴,两千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村里有了富民产业,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前度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强说,加上本村和外村,前杜村扫帚产业大约吸纳了2000余人就业。一把把扫帚,换来了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有的村民翻盖了房子,有的购置了私家汽车。
“在家门口编扫帚,一个月就能赚三千多块钱。”李金安今年64岁,因前几年生了一场大病,妻子也身有残疾,家庭条件有些困难,尝试着出去找工作,但由于年龄太大,遭遇了几次挫折后,就留在了家里。据李金安介绍,扫帚基地内的加工分为破捆、挑拣、对面、编织成品四步,每个程序都有着不同的工资,而且干活相对较为自由,在基地内也行,拿回家也行,拿回家的工人需要把成捆的竹子原材料运回家,在基地内干活的按造程序分工拿工资。
“扫帚生产基地吸纳的工人优先考虑贫困群众,尽可能提高工人工资,我们村家庭困难的村民都在扫帚基地里工作。”李明强告诉记者,扫帚加工生产程序简单易学,目前已吸纳就业人口达到2000余人,不仅解决了孟姑集镇的贫困就业问题,而且带动周边村的村民也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初夏刚至,位于嘉祥县纸坊镇的东方假日小镇繁花似锦,微风拂过飘来阵阵花香。看着一车车往来的游客,石兆利心里乐开了花,昔日四面环山的贫瘠土地如今草木葱郁,蝴蝶、蜻蜓随处可见,生态治理已见成效。他所开发建设的假日小镇项目不仅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详细]
田间农民劳碌,村内美丽整洁,走在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里,白墙灰瓦,河流环村,绿柳垂绦,五颜六色的花朵开在草地上,平整干净的水泥道路延伸至远方。广场上,三五成群,孩童嬉戏,一副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近在眼前。[详细]
眼下正是龙虾销售的旺季,在鱼台县王鲁镇东堤村,村民们正忙着在自家水塘里划船起笼、收获龙虾。[详细]
黑黑的绒毛、软软的表皮……走进鱼台县王庙镇大奚村,随处可见晾晒的毛木耳。在这里,特色种植的毛木耳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详细]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因机场路横穿而过,加上农田排灌站距离太远,对传统农作物种植造成了影响,导致村民收入低,年轻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而近几年,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却选择辞职返乡,回村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大流店村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详细]
“真是难以想象,这里以前竟然是一片塌陷坑。”5月16日,在喻兴生态园的“热带雨林”展厅里,记者们一边拍照,一边感慨。这里有椰子、芒果、芭蕉、菠萝蜜等数十种热带水果,馆外有成片的人工湖,鱼池、虾塘、藕荷,远处还有鸡鸣狗吠……放眼望去,一派生机盎然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