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将“和为贵”思想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纠纷越来越少

2020-11-30 14:25:43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济宁将“和为贵”思想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新机制——

  书记越当越“矮”,纠纷越来越少

  “孟书记,小区大门口的地有点脏,我去打扫了一下”“孟书记,小区有栋楼上的电线漏电,得赶紧找人修一下”……一年多来,汶上县汶上街道西门社区的上访大户杜玉庞(化名)变了——上访的事不提了,却经常到社区服务中心向社区党委书记孟昭海汇报自己做了哪些好事。

  转变源自“和为贵”。近年来,济宁市发挥儒家文化发源地优势,将“和为贵”思想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和为贵”调解工作体系。今年以来,济宁在总结原来工作、吸收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完善、整合、创新,推进“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儒家文化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别管处理多复杂的问题,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放下来,高看群众一眼,这样就能把矛盾化解个七八成了。”孟昭海深有体会地说。本着“和为贵”的思想,他和群众交流时让对方坐高凳,自己坐马扎,把自己降到小字辈儿的角色。他这个书记越当越“矮”,社区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就这样,孟昭海在积极为老杜解决问题的同时,还经常请他到社区里喝茶聊天,渐渐成了亲似一个姓的“叔侄俩”。有着3万多常住人口的西门社区也成了“和为贵”社会治理的楷模。

  近年来,济宁注重发挥“和为贵”文化的熏陶、教化、凝聚作用,坚持文以育和,推动“三治融合”,强化以调促和。开展孝贤之星、最美少年、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级儒学讲堂等平台作用,倡导文明生活,培树和善民风。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递进式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和“信访+X”联调机制,推动信访与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协调联动。1月至9月份,全市调解案件3186件次,调解成功率98.56%。

  为了能让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济宁市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研发“云智济宁”信息系统,通过上下有机衔接、纵横一网互联,构建信、访、网、电、视频“五位一体”大信访格局。目前,市县两级和78.7%的镇街、80%的村(社区)中心场所实体化运行,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工作平台成建制进驻,“多中心”整合为“一中心”,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县以下得到妥善处置。“云智济宁”信息系统纵向连接市、县、乡、村四级和网格,横向对接政法、司法行政、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数据平台,集成群众诉求办理、基层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风险研判预警、综合指挥调度等功能,做到风险隐患及时预测预警、全面掌控。

  济宁市还推行“315”提速办理,群众事项平均受理时限缩减至3天,办理时限缩减至15天,比法定时限减少了75%以上。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全市6000余个“民情书记团”、2万余名干部,每月5日、15日、25日下沉网格,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解决矛盾,累计入户走访群众50.23万户,搜集民意诉求7.17万条,解决6.64万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