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读济宁丨武氏祠:紫云山下“听”石头讲故事

2022-06-08 00:13: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郑州 邢德蕊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郑州 见习记者 邢德蕊 济宁报道

  6月7日,“游读济宁”2022山东省旅发大会百人创作团来到济宁市嘉祥县紫云山下的武氏祠,“悦读”刻在石头上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济宁汉画甲天下,嘉祥汉画冠济宁”,在位于济宁嘉祥城南20公里处的紫云山下,坐落着汉画像石的巅峰之作——武氏墓群石刻(武氏祠)。它是是东汉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包括四十余块汉画像石和一对石狮、一对石阙、两块汉碑,其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

  三项“之最”尽显武氏家族之显赫

  走进这座静谧的院落,推开朱红色的大门,一对石狮、两方汉碑、子母双阙映入眼帘。“别看我们这个房间小,这里可藏着三项‘之最’呢。”刚步入第一展室,讲解员程晨便迫不及待的“炫耀”了起来。武班碑、无字碑,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碑之一,碑文在宋代就有记载;“中华第一狮”,中国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石狮造型艺术珍品;双阙,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石质建筑之一,也是现存唯一一对保存完整的汉代石质子母阙。

  “这里的石狮和双阙是按原位置、原方向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的,而汉碑则是为了要保护好它移过来的。”程晨介绍,根据石阙铭文以及古文献记载,武氏墓群石刻共有11位墓主人,武氏一家世代为官,官至千石,这三项“之最”也是其家族显赫一方的最好见证。

  “近距离观察第一展室的三个‘之最’,真的被震撼到了。”抖音达人“赵正面”团队听完讲解,不禁发出感叹,他们说,在这里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

  多元题材汉代先民脑洞大开

  绕过双阙及挡门石,便是武氏墓群的“神道”。“我们的汉画像石有点多,你们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还没到第二展室,程晨自豪的语气里道出了其题材之丰富。

  武氏祠汉画像石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和现世社会生活三部分。其中,神话传说部分主要包括人类始祖、仙界领袖、远古帝王、龙凤图腾等;经史故事主要包括帝王诸侯、圣贤名臣、孝子贤孙、义士善人、贞妇烈女等;现世社会生活则包括车马出行、人物聚会、庖厨宴饮、狩猎捕鱼、乐舞百戏、军事战争、亭台楼阁等。其中,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如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高校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插图等,均取自这里。

  环顾第二展室,不觉有些看花了眼,汉代鼎盛时期,百姓生活富足,精神层次也丝毫不落后,汉代先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一方方青石上大放异彩。

  分层分格雕刻凸显时代印记

  走近观察,画像采用分层分格构图的方法,不同层格展现不同时代的故事,从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开始,一直刻画到祠堂主人武梁生活的年代(公元151年)。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共有三幅荆轲刺秦王图,这一幅最为经典。”程晨介绍,在1999年,面前的这方画像石被中国邮政局发行的汉画像石邮票中所选用。画像中,荆轲在左,秦王在右,荆轲刺秦王时,第一下划到秦王的袖子,画像中袖子还未落下,第二下刺中了柱子,画像中剑穗还飘在空中,秦王左手举过头顶,展示他欲向身后拔剑而未拔出的时刻。画像石虽为平面静止的图像,但却把所有人物都定格在飞动的节奏之中。

  据了解,汉画像石刻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表现故事冲突和事态发展转折点的瞬间,因而人物多具有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均衡平稳中又表现出动感和力度,既凸显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又是汉代人民族信心和时代精神的充分展现。

  古往今来,武氏祠在这片土地上默默雕刻着时光,等待着一位又一位来者翻开这本“百科全书”。在日益噪杂的当下,不如放慢脚步,驱车20公里,到紫云山下听听石头们“讲”故事。

初审编辑:赵冉冉

责任编辑:朱仙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