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化助企攀登活动 加快制造强市建设

2023-08-15 14:29: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胡兆杰 李文浩

  大众网记者 胡兆杰 通讯员 李文浩 济宁报道

  近年来,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聚焦“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干部助企攀登聚力构建制造业“高端化集聚、智能化提升、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新格局,制造强市建设见实效、开新局。

助企工作推进会议资料图

  坚持顶层设计 创新开展助企攀登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实行指挥部作战体制;抽调55人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成立1个办公室、7个产业发展专班、7个要素保障组,形成“1+7+7”工作架构。着力打破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将支持服务制造业的相关职能,通过指挥部体制深度融合,实现力量向制造业集合、政策向制造业集中、要素向制造业集聚。 工业和信息化局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深入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选派1629名助企干部(其中脱产驻企干部810名)、组建898个助企攀登小组,一对一服务892家攀登企业,33名市级领导干部带领167个助企工作组、303名助企干部,包保联系164家企业和3家科研院所,所包保企业均“有重大项目、有上市计划、有创优目标、有技改项目、有主办银行”。 工业和信息化局明确驻企干部职责;出台《驻企干部管理办法》,明确“八大员”职责、确定“五个一”目标、严明“八不得”纪律。完善驻企干部常态化培训制度,不断提升驻企干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每月评选“十佳驻企干部”并颁发红旗。 工业和信息化局科学制定攀登目标;指导企业制定年度攀登计划,明确“攀”的目标、“登”的路径,建立攀登目标、实施项目、创新创优、企业上市、济品济用、问题诉求“六个清单”推进机制,全面掌握每家攀登企业运行状况,预研形势机遇,克服困难障碍,确保完成既定攀登目标。今年1-6月,892家攀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65.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4.1%;攀登企业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幅3个百分点;实现税收57.4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市制造业税收的75.9%。

  聚力培优育强 助推企业攀新登高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全力打造梯次强企方阵,按照营收划分龙头(营收100亿元及以上)、领军(营收50-100亿)、骨干(营收10-50亿)、高成长(营收1-10亿)四类强企梯队,“一企一策”研究制定个性化、精准化扶持政策,保障要素供给。1-6月,攀登企业中,营业收入过100亿元5家、50-100亿元11家、10-50亿元21家、1-10亿元199家。加快完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年度培育计划,优选1150家企业建立培育库,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以承办“全国2023年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经验交流会”为契机,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投资、上项目、扩产能、勇创新,支持更多优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今年以来,获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瞪羚企业3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3家,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73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892家攀登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9家,807家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667家企业与“国字号”“中字号”大院大所开展合作。

  攻坚项目建设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全面实施“重大项目引领、技改项目提质、新上项目扩量”三大行动,将宁德时代、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山能智慧制造园区等一批投资过100亿元、带动作用强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作为突破点、增长极,集中资源、全力推进,建设一批国际示范工厂。目前,宁德时代一期60GWh电池项目已于7月份动工,山能智慧制造园区首批6个项目已入驻,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已完成规划设计论证,即将开工建设。开展“技改提升年”活动,发挥项目奖补、贷款贴息、机器换人、技改基金等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特别是“零增地技改”的积极性。全市171个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10个项目纳入2023年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和融资担保补助项目支持名单。对攀登企业实施的734个项目、特别是27个省重大项目、30个省重点项目和35个市挂图作战项目,实行倒排工期、一线督导、月度考评,切实加快建设进度。上半年,已开工建设项目675个、完成投资314.1亿元,其中已竣工项目205个、已投产项目131个。

  培强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增强产业链思维,围绕“23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19条核心产业链,将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把脉论证,“一链一策”制定产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将布局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作为产业研究的重中之重,精准研判关键卡点,生成攻关项目清单,市县一体联动推进。同步建立“重点项目库+产业专家库”,聘请参与论证的机构和专家学者持续把脉济宁产业发展,先后邀请中国工程机械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稀土协会、赛迪研究院等16家机构、110名专家学者对19条产业链进行了调研论证,生成第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280个,预计总投资1465.55亿元;围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帮助企业精准匹配上下游原料、产品、技术,实现分工协作、产业协同、发展协力,今年以来,开展专题对接活动23场,全市426家企业实现供应链合作50多亿元。

  强化有解思维 全力保障企业发展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挥驻企干部、产业专班等“探头”作用,及时发现企业产销存、原材料价格等指标异常,靠上了解企业运营状况,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企业生产。建立“日监测、周快报、月分析”用电监测机制,强化“日用电”监测,每天列出生产用电异常企业清单,提出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力解决企业难题。建立企业问题诉求“直通车”制度,问题诉求实行台账入库、分级办理、限期销号、闭环管理。建成济宁“惠企通”服务平台,提高金融、土地、能源等要素配置效率,落实兑现中央、省惠企政策,出台市级稳增长政策,全面推行“免申即享”。今年以来,摸排攀登企业问题诉求1302条、办结1248条,办结率95.85%;协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2.31万人;新发放贷款198.08亿元,贷款余额337.39亿元,比年初增长28.07%,有力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

初审编辑:胡兆杰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