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平方公里的“两山两化”共富实践样板区 邹城市城前镇谱写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4-05-25 09:2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宏蕾 李鑫鹏

  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见习记者 李鑫鹏 济宁报道

  5月24日,“国企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开展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邹城市城前镇“两山两化”共富实践样板区。大众网记者了解到,邹城市城前镇“两山两化”共富实践样板区树牢“两山两化”发展理念,全力谱写新生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培植、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城前镇“两山两化”共富实践样板区(越峰片区)规划总面积23平方公里,涵盖了13个村庄,1.8万人。城前镇“两山两化”共富实践样板区建设实施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乡村振兴研修实践基地、灵泉湖渔业公园、循环集约化水产养殖、有机优质甘薯种植示范基地、越峰生态漂流等特色项目,创成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打造中国传统古村、省旅游特色村等9处。片区建成新型社区29处,创新亲仁善邻的“一家仁”乡村物业,形成以休闲渔业、禅茶文化、生态旅游、甘薯种植为主导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塑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生态美景,初步让片区生活与城市生活接轨。

  乡村振兴研修实践基地项目规划面积460亩,重点建设灵泉湖休闲渔业公园、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研修实践基地三大板块,打造集休闲观光、娱乐垂钓、捕捞体验、水产养殖、渔业研学等为一体的渔主题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地。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采用“党组织+企业”运营模式,利用闲置土地发展3万平方米工厂化水产养殖,总投资2656万元,建设工厂化淡水养殖大棚8座,陆地循环水养殖桶177套,可年产鲈鱼、鳙鱼45万斤,新增就业岗位40余个,增加村集体收入200余万元。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项目与省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叶海斌合作,出品的灵泉湖鳙鱼获得有机产品认定,获评省现代农业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

淡水养殖大棚

  灵泉湖休闲渔业公园通过对石门水库综合打造而成,总投资1800万元,硬化环湖亲水路2.4千米、建设高标准钓台100余个,具备承接省级垂钓赛事能力,年新增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带动5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共赢。研修实践基地利用石门村闲置农家院落建设,主要包含4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31个高标准客房、6个会议室等场所。

  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位于城前镇石门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石门村党组织领办茶叶种植合作社,吸引130户群众将土地打包入股,并交由山东灵泉茶业有限公司管理运营。茶园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包含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2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等上级扶持资金1560万元,现有种植面积1500亩,800亩进入采摘期,主要种植龙井43号、福鼎大白1号等优质品种,是一处“小而美”的精品茶园。

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

  茶园聘请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袁长波担任总顾问,并通过“归雁回引”工程,吸引在崂山茶厂担任技术骨干的本村人徐瑞元技术入股灵泉茶业公司,加上茶园所在的区域,土质为偏酸性轻质棕壤,具有独特的小流域气候,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产出的“灵泉春茶”口感醇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黄茶获得省内首例中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红茶获得中国工夫红茶斗茶大赛金奖。目前,茶园出品的茶叶均价在600元左右,2023年为石门村增加集体收入94万元,22个村获得60万元分红收益,130户群众户均项目分红5000余元,带动410余人就近打工增收,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受益的“多方共赢”。目前,片区内村集体年平均收入突破63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旅游收入9600余万元,成功获评济宁市乡村振兴示范区、济宁市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下步,我们将紧抓发展机遇,借助山东公用在污水治理领域的领跑实力,推进污水处理厂高质量运营,早日实现片区雨污分流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用好山东公用在渔业养殖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灵泉湖水产养殖项目托管运营,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依托茶叶特色资源,合作开发茶叶深加工产业项目,加速双方互利共赢,为济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作出积极贡献。”城前镇人大副主席孟强说。

初审编辑:高杨

责任编辑:朱仙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