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里再现加“冠礼” 叫响“邹鲁礼乐”文化品牌

2019-09-26 10:05:00 来源: 齐鲁壹点·海报新闻 作者:

  如笋成竹,似蝶破蛹,为学庠序,求知书卷……”自2015年起,以挖掘、整理、恢复古代邹鲁地区礼乐文化为使命的邹鲁礼乐团便开始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传播之旅,他们的脚步遍布国内外,所到之处,带给大众的是源自礼和乐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令人惊叹……

  一场原汁原味的“冠礼”

  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邃

  “诗书礼乐,伴尔童年。温文尔雅,礼让恭谦。遵礼循矩,及笄加冠。礼仪即成,家国可担。”25日上午,邹城孟庙,来自邹鲁礼乐团的演员身着汉服,为大家表演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冠礼”。

  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仪式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冠(笄)之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女性)的成人礼,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也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邹鲁礼乐团副团长付宏告诉记者,据《仪礼》记载,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由其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参礼者主要有主人、正宾、赞者、执事等人。其中,主人即冠者的父亲,正宾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师长担任,冠礼仪式,将由他完成对冠者的加冠。冠礼仪式后,冠者将由少年转为成年。

  现场,正宾先行盥洗礼,然后为冠者加戴冠巾,向来宾展示。“行冠礼时,主宾要为冠礼加戴三次,分别有不同的蕴义。”付宏告诉记者,初加后,冠者换上与冠巾相配的深衣、大带、纳履,朴素雅致中又不乏含蓄的精致;冠者二加后摘下冠巾,加戴儒巾,并换上皂衫,素华而不奢俗;冠者三加后摘下儒巾,加戴幞头,换上了公服襕衫,清雅而稳重,象征着冠者从此具有了参加宗庙祭祀的资格和权利。三次加冠后,冠者行拜礼。一拜父母,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二拜正宾,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主任、邹鲁礼乐团团长米怀志告诉记者,这一过程是儒家所要求的成人之道,意味着从此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始享有家庭、社会中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潜移默化地制约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从而培养形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让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更加以礼的风貌著称于世。

  结合时代需求

  做好活态传承表演

  邹鲁礼乐团雅乐表演以一男一女两个孩童成长故事为线索,在编钟、编磬、古筝、古琴等古典乐器的现场演奏中,依次呈现了开笔礼、古代成人礼、儒家传统婚礼、祭祀礼以及传统乡射礼等古代传统礼仪。

  庄子在其《天下篇》记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即当时的邹鲁大地,已经是华夏礼乐文化的兴盛者、引领者。”米怀志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仪礼在邹鲁地区得到了比较完好的文字保存及行为传承。“邹鲁遗风”的文化现象,就是对邹鲁地区对仪礼能够传承的赞美。

  邹鲁礼乐团现有成员近50人,其中对文化挖掘和乐舞人员大多来自邹城当地。尤其是其中部分民间文化人士受到孟子思想和邹鲁文化的熏陶滋养,对孟子和当地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怀。他们通过对邹城历史文化书籍《三迁志》《邹县志》《孟府档案》和《四库全书》中关于邹鲁地区的文化记载,历时一年多,挖掘整理出来宋代祭孟雅乐及四佾舞图文,并对其进行复兴传承和创新。

  米怀志说,“成立‘邹鲁礼乐团’,就是为了挖掘并向社会推出面向大众的各种‘仪式’,让民众重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命各个阶段的震撼,起到礼仪教化的作用。礼乐团致力于传承挖掘‘邹鲁礼乐’的各类历史文化内涵,并创造性复活邹鲁礼乐歌舞,结合时代需求做好活态传承表演。”

  礼乐中通着人情,礼的形式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是为了让人相敬相安。乐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相爱相助。礼的性能在于区别,乐的性能在于融合。学礼能明辨君臣之分、长幼之位、区别父子兄弟、男女之亲。学乐能使人的性情和谐愉快,使人的性格宽厚刚韧、善良博爱、遵守规范。

  目前,经过文化部门以及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挖掘、复制,邹鲁文化仪礼中的“祭祀礼”“乡射礼”“冠礼”“开笔礼”“婚礼”等已经再现于孟子故里。“如果做成系统的舞台作品,就能够很好地在海内外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解这些传统礼仪,也能将‘礼乐邹鲁’的文化品牌打出去。”米怀志说,目前,邹鲁礼乐已经在国内外好多地方进行演出,反响不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冉冉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