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综合

闻香识熏炉

2013-04-08 12:14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
熏炉的出现南方早于北方  熏炉的出现,南方要早于北方,使用也更加普遍。香文化在汉代快速发展,博山炉至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就已经出现,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长盛不衰。两汉时期的鼎形熏炉较少见,进入唐代,鼎形熏炉出土较多,尤其是在唐朝后期。

◤隋代青釉瓷熏炉

黄海涛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极其久远,最早使用香料的时间,可以溯及公元前3000至前4000年。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说,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除秽清洁的目的。史前红山文化的之字纹灰陶熏炉、龙山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良渚文化的竹节纹灰陶熏炉,给先人的传说做了很好的注脚。
熏炉的出现南方早于北方
  熏炉的出现,南方要早于北方,使用也更加普遍。长沙西汉张瑞君墓出土的铜器上就明确有“熏炉”二字的铭文。考古资料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广东发掘的400余座汉墓中,共出土熏炉112件。而在洛阳绕沟发掘的220余座墓葬中,仅出土熏炉3件。这说明早期的熏炉生存实用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审美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更高追求,用香成了社会交往礼仪中的重要元素,对熏炉的审美功能也更重视了。
汉初有了专门熏香的熏炉
  中国对香具的利用在周代就已开始了,西汉初期,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两汉早期的熏炉,大多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豆的造型,浅腹,为了方便出香烟,盖上镂有较大并规则排列的几何形孔隙,盖顶有圆形或鸟形的凸起。虽然还是陶质的,但有的做工已经十分考究,具备了审美的功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出土了一个豆形陶熏炉,做工精致,通体涂黄色,再用红黄两色彩绘花纹,盖顶的一只鸟还可以转动。钮周围饰以双划纹折线两层,内层作三角形,外层作八角形,间有三角形镂孔。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另一种细柄高茎方形豆,在西汉初期的南方亦被发展成熏炉,并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样式。
  香文化在汉代快速发展,博山炉至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就已经出现,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长盛不衰。出土的博山形熏炉中,以河北满城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和陕西兴平茂陵从葬坑出土的错金银竹节熏炉最具有代表性。
  博山炉出现之后,香炉的使用与熏香的风习更加普遍。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熏炉。
各朝代都有流行炉形
  魏晋南北朝时,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在南北朝,西汉中期流行的山峦起伏、丛林蔽障、野兽神人出没其间的博山形炉盖、炉盘,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被莲花、宝珠代替。
  汉唐时期还流行带柄熏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两汉魏晋时期比较流行的,由三矮足、浅盘腹、半球形或博山形镂空盖组成,盖上或有圆环形钮,浅盘腹内有一小锥,用于插香料,盘外侧有一长把手,便于手持,有的还另配有足下承盘。从魏晋时期开始,又流行一种环形底座柄熏炉,底座与炉身间有细柄,炉身似杯,口沿外有一扁长柄,连接处有如意纹片状装饰。柄末端下垂,或为鹊尾,或为云形,或铸一狮镇、瓶形镇等。鹊尾柄熏炉不仅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而且在石窟寺的壁画及石造像中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凤形和鸭形为代表的动物形铜香熏流行。唐代起狮形熏炉大行其道,以至于后来狻猊成为熏炉的代名词。
  两汉时期的鼎形熏炉较少见,进入唐代,鼎形熏炉出土较多,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一般形体较高大,有三足、五足或六足,且多为兽面爪形足,炉腹两足之间常有兽首衔环装饰。多有盖,盖顶有宝珠形钮。亦有圈足内镂炉门者,造型颇似佛教中的舍利塔,炉座较高,故又称塔形炉,其中以五足鼎形炉较常见。
  除铜制外,两晋时期发展起来的制瓷业中也有熏炉烧造。它们多为一体,不分炉体、炉盖,呈圆形,炉身上半部镂有三角形、花叶形孔,下半部无孔,或留有添香料的炉门,炉下多附有承盘。南北朝时期的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及安徽一带还流行提篮形熏炉。另一种熏炉,在熏炉底部加喇叭形高足,高足下有承盘,炉门沿部无提梁或耳,炉身亦镂有圆形或三角形孔,多陶或瓷制。
明代宣德炉盖世绝伦
  熏香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熏香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石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及至宋代,香文化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宋代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宋代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宋代最值得关注和引以为豪的自然是瓷香具。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像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明代的绘画中出现炉、瓶、盒组合的“炉瓶三事”。明朝嘉靖官窑还有所谓的“五供”,即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
  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