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此一直存在着诸如“宏观看过剩,微观看有市场”、“外地产能过剩,本地不过剩”、“其他行业过剩,本行业不过剩”、“今天过剩,明天不过剩”等不同看法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严重过剩的行业尚有大量在建、拟建的产能,要提高资源环境门槛,把好土地和信贷闸门,不环评、不审批、不放行
化解产能过剩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重点,也是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措施,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提出以下建议:
科学客观评估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形成化解共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此一直存在着诸如“宏观看过剩,微观看有市场”、“外地产能过剩,本地不过剩”、“其他行业过剩,本行业不过剩”、“今天过剩,明天不过剩”等不同看法。由于认识不一致,多年来措施不力,效果不大,投资冲动不减,形势愈加严峻。据不完全统计,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不足75%,其他如部分煤化工、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等也存在严重过剩。这不仅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加剧生态恶化,而且带来开工不足、价格下跌、企业亏损,不少企业停产、歇业甚至破产,员工失业,银行呆坏账增加,潜伏风险和危机。必须面对现实,科学、全面、客观地统计产能,正视严重性、危害性,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化解动力。
把住源头,遏制新项目是化解的根本。建议相关部门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科学预测行业发展高峰期,严格按规划做好布局。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严重过剩的行业尚有大量在建、拟建的产能,要提高资源环境门槛,把好土地和信贷闸门,不环评、不审批、不放行。多年来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执行得不好,要坚决改变上新项目不淘汰落后、建大不关小的恶性循环。
加快整治存量过剩产能是化解的当务之急。对存量过剩产能要采取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扩大需求和产业转移等综合治理。难度大、阻力大,需政府强力推动,引导企业自觉执行。要坚持和改进淘汰落后标准,除规模外应增加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限制指标,达不到的限期整改,整改无望或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淘汰。对暂未退出的落后产能,采取差别电价水价等经济手段迫使其退出。要鼓励兼并重组,解决跨地区兼并带来的税收、统计等矛盾,对资产评估增值、土地结余等应给予宽松政策。要大力支持技术改造,防止变相扩能,重在节能减排、提升品种质量,扩大内需,替代进口。如改善线材、水泥品种质量,发展轨道交通,扩大光伏发电,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建造特种专业船等。要倡导产业有序转移,该淘汰的不得转移,承接地不要盲目接收。要给“走出去”的企业更大自主权,提供融资保险支持,加强合作,防止恶性竞争。优化结构,扩大出口,规范进口。
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是化解的治本之策。加快资源税改革,扩大计征范围,加收资源占用费。加快征收环保税,对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征收消费税,促使企业成本完整化。废止不合理的税费减免、包税“优惠”,弱化项目投资冲动;尽快推广“营改增”和提高增值税起征点,鼓励支持物流、交通、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财政技术改造资金,增加银行技改信贷。
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自律。及时发布有关产能过剩的信息,预报预警,修订淘汰目录和投资目录,改进完善产业政策。落实责任制,特别是明确地方责任,落实到基层和企业。改进激励和约束方式,用好淘汰落后产能基金,限制招商引资的过分优惠,不要再搞GDP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