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历经两年建设,济宁高新区洸河新苑社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很多阔别老家近3年的4个村的村民重新回到了故地,领取到新家的钥匙。这标志着高新区在济宁“一城四区”中已率先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
目前,经过规划改造,济宁高新区建起了12个新型社区。
本报记者 马辉 范少伟 通讯员 李辉
领到钥匙那一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21日一早,在位于长虹路北首的洸河新苑社区内,前几天还略显冷清的小区一下子热闹起来,很多在3年前从这里迁出的老居民又重新在这里聚首。这一天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都是期待了很久的时刻,因为他们即将住上崭新的高层回迁楼,享受到真正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欢迎洸河新苑业主回家!”社区大门处,一条充满温情的条幅映入眼帘,高耸的高层住宅楼散布在小区内,其间大片的绿化带和景观让人看上去心旷神怡,一些家装公司和建材公司也争相进入小区,准备在居民装修房子前抓住这一商机。而大伙则无暇顾及这些,都正忙着缴纳物业费等相关费用,然后凭借单据领到盼望已久的新房钥匙。
早晨7点30分就到小区排队,直到10点30分左右才拿到新房钥匙,黄勇高兴得合不拢嘴。黄勇的媳妇马上拿起电话告诉婆婆,希望老人家快点来看房子。从物业办公室到20号楼还有一段距离,在路上遇到以前的邻居老陈,几个人聊的全部是心中的“高兴”。
黄勇的新房在20号楼的6楼,虽然天气不是很热,但上午没有电,得爬楼梯,将近50岁的他爬到6楼后还是累得满头大汗。打开房门的那一刻,黄勇的媳妇迫不急待地走进客厅,转着圈地看房子。
“2010年搬家,到现在已近三年时间,终于有自己新家了。”黄勇感概地说,三年搬了两次家,虽然租的房子也不错,但总感觉不是自己的家,盼了三年,终于到家了。黄勇在房间里不断比划着房间应该如何布置、如何装修,并且打算近期就开始进购装修材料。
“我还没住过这么高的房子呢,真亮堂,户型设计比我想像的要好很多。”看过房子后,老陈对黄勇说,原来住的环境是出门一身泥,“哪住过这么好的小区啊”。
据介绍,洸河新苑涉及苏东、苏西、江庄、杨楼4个村,总投资9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已建成具有现代品位和人文气息的高档绿色住宅小区,包括21栋高层住宅,其中27层住宅3栋,18层住宅18栋,共安置2766户居民入住。同时,这里还配备了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社区商业等,让这些新“老居民”生活无忧。
不仅配套设施完善,物业费村里也有补贴
城中村老居民们住上了高档社区里的新家,如何帮助他们改变以往陈旧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城市居民的新生活呢?在洸河新苑社区的建设之初,济宁高新区就已经提前考虑。
“光是包涵社区超市在内的大型农贸市场就达到3600平方米,除了设有沿街的正门,还有直通社区的后门,老百姓出了家门,能直接来到这里购买日常用品,十分方便。”负责这一项目的洸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长隋新华告诉记者,与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回迁楼相比,洸河新苑除了建设标准高,全部采用高层建筑,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绿化和生活配套做得比较细致,考虑到居民入住新家后生活的每个细节,让他们不用为孩子上学、购物买菜、生活休闲等而烦心。
隋新华说,可能很多居民还住不习惯楼房,如何缴纳水电费、怎么乘坐电梯、怎样进行装修等细节都不清楚,为此他们专门印制了一本名为《新生活》的小册子发给这些居民,里面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细节进行了说明,指导居民尽快适应这里的城市新生活。
据负责承建该项目的济宁华都公司副总经理周建强介绍,为了保障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他们专门从南方引进了一家物业公司对社区进行管理,而每平方米每月的物业费为1元钱。
“高质量的服务相应成本也比较高,但是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由村集体资产的租赁筹集部分资金进行补贴,当地居民每平方米每月仅需缴纳0.2元的物业费,如果按照100平方米的面积去算的话,一户居民每年的物业费仅为240元钱,大家都能承受得起。”周建强说。
相关链接
高新区已建成12个新型社区
位于济宁中心城区东部的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步伐走在全市前列,目前,经过规划,全区建起了12个新型社区。
近年来,高新区坚持“大社区”理念,按照“集中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产业支撑、交通条件、生态宜居、历史沿革、生活习惯、服务半径等因素,将全区规划为12个新型社区,其中洸河街道的9个村居整合为4个社区,柳行街道的24个村整合成5个社区,黄屯街道的32个村组团式整合为1个2.4万人的大型社区,王因街道59个村整合为2个大型社区。
目前,绿色家园、丰泰园小区、金色嘉苑、广安家园、杨柳国际新城等新型社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品位,优化了人居环境,逐步构建起以街办为中心、辐射周边、居住集中的居住格局。
在社区管理中,高新区全面推进街道职能转变和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小街道、大社区”工作理念,全面取消了街道经济指标和招商引资评比考核,引导街道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了街道职能向民生归位,工作重心向社区下移。
其中,每个社区按常住人口1.5%的比例配备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机关人员下沉到社区,进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承担相关职责,实时了解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与村居两委、物业公司共同为社区居民服务。并建立运行了社区“一门式”服务站,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卫生等100余项公共服务。
高新区还在社区建设了公益性的社区文化中心,集中容纳教育培训、科普宣传、文化、健身、娱乐等各类公益性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教文体活动需求。建设了标准化的卫生服务中心,依托街道卫生院,加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
同时配套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幼儿园、健身文化广场、银行、超市、餐饮等便民利民项目,并按照相关惠民政策,由村居集体建设工业园,发展产业项目和租赁经纪,增加集体累积,提高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