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大学暑期实践“践而不实” 专家吁学校当好中间人
中新网杭州8月5日电 (见习记者 谢盼盼 祝晓艳)七八月是浙江大学生参与暑期实践的月份,暑期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被不少大学冠以学分的要求。但即便如此,不少大学生吐槽称暑期实践“践而不实”,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大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分保持“宽容”原则,不会太为难学生。
不少专家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鉴定,也仅是看其是否盖过章,如此的“放松”要求才会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沦为走过场的形式,若真正将暑期实践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良机,学校应担当好中间人的角色,使学生与社会实践单位达成共赢。
学生吐槽形式多样的实践 坦言无多大提高
8月1日,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读大二的叶雪菲(化名)在杭州的一家媒体刚刚结束完今年的暑期实践。
回忆起近一月的暑期实践,叶雪菲不免有些失望,“除了早上帮老师拿报纸之类,大部分时间比较闲。唯一做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就是帮老师挑挑稿子中的错别字。”
实践结束后,她发现以她名字署名的稿件就有11篇,叶雪菲说,这也算是在社会实践单位的“配合”下,完成了学校的暑期实践规定发表10篇稿件。
尽管如此,她也向记者承认,11篇稿子中,只有2篇才是自己独立完成,其他只是挂名而已。
如此“水”的成绩,学校会不会发现?叶雪菲笑着说,上届学姐说过,只要完成了单位盖章,学校都会给分数的。
但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叶雪菲坦言,社会实践没有如她想得这般好。“说是实践,其实就是在媒体行业走过场,没有学到很多。”
同样,有此感受的还有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三的蔡杨。比起叶雪菲的新手上场,蔡杨算是实践过两次的“老人”了。去年,她曾和同学校的十几位同学参加了去丽水缙云的支教活动。
那次支教活动持续半月,但对蔡杨来说,“感觉不佳”,她觉得,献爱心的支教在不少学生眼里已成为获奖的手段。
“所谓的支教,更像是陪伴,并未给当地学生带去有用的知识,加上很多同学是为了得奖才去,真正为此备课的同学很少。”蔡杨说。
“绕着单位走一圈,外加盖个章就算完成了社会实践。”一位在杭州读大学的学生,如此向记者坦言她的社会实践。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也表示,他们参加过的社会实践太“水”了,基本上对他们没有帮助。
学校对暑期实践多有学分规定 但要求不严
对于今年的暑期实践安排,记者在关于开展2013年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中看到,今年的主题是“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
共青团浙江省委常委、学校部部长陈继胜表示,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分为八大类,有支教活动、社会调研、去企业的实践等。“但目前大学生暑期实践主要以志愿服务为形式组成小分队,开展7至10天的实践活动。”
据了解,浙江省每年大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团队有3万多个,参与人数接近40万人。
在大学的暑期实践中,大学作为社会实践成果的最终认定方,是如何要求学生的暑期实践?
记者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学校了解到,大多数学校对实践有学分要求,但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的形式上范围较广。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老师董磊磊表示,该校的社会实践是有相应的学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且一般社会实践是需要单位进行盖章。同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工办老师也坦言,暑期实践该校有一定的学分要求,且各专业学生有不同的实践内容。
但浙江工商大学对社会实践则未有学分规定,该校一名张姓老师表示,该校暑期实践基本以支教为主,此外也有社会调查、工作体验之类活动。
然而在最终认定暑期实践成果时,不少大学都表示出了“宽容”的态度。
董磊磊表示,不管老师对学生的暑期实践成绩分数打多少,只要实践合格,学生便可取得分数,“原则上只要去实践的,一般都会给学分,不会为难学生。”
据浙江某大学的一位老师透露,只要学生有单位盖章证明实践过的,一般学校都会酌情给分。
陈继胜说,现在团委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存在硬性指标。“毕竟实践才那么短时间,主要还是希望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做点事情就好。”
实践管理重在校方 应当好“中间人”
对于暑期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陈继胜认为,学生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一起,不让学生与社会脱节。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看来,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就业要求所决定,“最好的实践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但据记者了解,随暑期实践参与人数增多,很多学生参与实践是为了获得学分或拿到学校的奖励,并不再注重实践本身的意义。此外,也不乏有人为应付学校的要求,还会在淘宝上购买实践证明。
陈继胜也承认,社会实践是未来的大趋势,大学生可从中受到教育,但也不乏小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当成旅游,或者仅以获得学分为目标。“一旦发现,学校会对其进行相应教育。”
目前,不管社会实践效果如何,学校及团委的态度在给定学分的态度上是以“宽容”为原则。但对于部分学生这些注重表象而非实践本身的行为,该如何管理?
对此,范柏乃认为,暑期实践是否有效,最重要还得靠学生自觉。“老师不能盯住每一个学生,若你未参加实践,而仅是去单位盖个章,学校也很难发现真假。”
同时,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平分析,部分学校未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也仅是看其是否盖过章,如此的“放松”要求才会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沦为走过场的形式。
他认为,暑期实践的最终结果不仅需要实践报告的盖章,更需要对方单位的评价结果。“对社会实践较为综合评价才能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果。学校可在学生多次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一个个人成长记录,进行综合评价。”
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的管理重在学校。王平建议,“若将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学校要担当好‘中间人’的角色,沟通好本校学生与社会实践的另一方,使双方认可其实践的必要性。”
若在企业进行实践,王平认为,学校既要能推销好的单位给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介绍好的学生到单位去实践,使学生与社会实践单位达成共赢。
对于学校的“中间人”角色,陈继胜也认可了学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学校的社会实践都有其带队老师,若该老师对其团队进行监督指导,那么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