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济宁新闻

山东个人信用报告网上可查 首日网站登录困难

2013-10-29 08:05 作者:孟佳 来源:大众日报
近日,央行征信中心(简称“征信中心”)发布公告称,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从10月28日起,山东、北京、辽宁、湖南、广西、广东6省(市)居民也可以自助查询个人信用记录了。

  近日,央行征信中心(简称“征信中心”)发布公告称,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从10月28日起,山东、北京、辽宁、湖南、广西、广东6省(市)居民也可以自助查询个人信用记录了。
    据了解,个人信用网上自助查询试点,原先共有江苏、四川、重庆3个试点地区,此次扩大到9个省(市)。试点期间,凡持有9省(市)身份证(身份证号码前两位为32、51、50、11、37、21、43、45、44)的个人,均可上网免费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最快24小时就可看到结果。
试点扩容首日网站登录困难
  10月28日,试点扩容首日,不少人反映相关网站页面打开速度很慢,登录非常困难,系统几近瘫痪。
    当日下午,记者多次尝试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ipcrs.pbccrc.org.cn),皆因访问量过大无法打开页面。当日晚上,记者再次试图登录该网,更换多个浏览器并多次刷新之后,登录界面终于出现,但无法完全显示首页内容。记者尝试使用登录或注册功能,页面随即无法显示。
先注册,后查询
  虽然央行公布的查询开放时间是10月28日,但在此之前就可以注册和查询。尽管10月28日登录未果,记者10月26号已先行体验了个人信息报告查询。
自助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首先需要在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注册账号。点击平台首页的“用户注册”按钮,进入注册程序,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后,进入身份验证步骤。身份验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问题验证,一种是数字验证。
    数字验证支持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合作的77家银行的U盾,插入U盾激活后即可完成验证。问题验证则需回答和个人信贷历史有关的选择题,如“曾在哪家银行办理过信用卡”、“某年某月曾在哪家银行办过贷款”等。据了解,若选择私密性问题验证没有通过,还可以转用数字验证方式继续进行验证,或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查询免费。
    记者选择私密问题验证,并顺利通过,即进入“填写基本信息”页面。基本信息填毕,点击“提交”,系统提示个人身份信息验证成功。整个注册验证过程用时5分钟。
不过,这时仍无法查询个人信用记录。身份验证成功24小时后,在基本信息中登记的个人手机会收到一个激活码,使用激活码方可激活注册的账号,登录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个人信用。
信用报告分为三部分
  10月27日,记者成功激活账号,成功获取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况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三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个人信用报告提供个人的信贷信息、公共信息和被查询记录等信息。个人信用信息概要则是个人信贷信息、公共信息和最近两年被查询记录的汇总记录。个人信用信息提示包含是否有最近5年内的贷款、贷记卡逾期记录,以及准贷记卡透支超过60天的记录。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查到信用记录。不少人对记者表示,自己登录后页面显示“个人信息尚未收录”。人行相关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其既无贷款,又无信用卡。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已成为金融机构审贷或核发信用卡的重要参考。除信贷记录外,个人欠税记录、法院判决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等非银行信息也已纳入个人信用报告中。公务员录用和提拔任用、民间借贷、生意交易对手的业务来往、开设福彩投注站、金融高管任职资格审查、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资格审查等,都参照或使用个人信用报告。
    业内人士建议,若不慎发生信用卡逾期未还等不良信用记录,应尽快还款。自还款日算起,5年后系统将会自动删除该不良记录。同时应积极关注个人信用记录,尽量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记录,养成诚实守信意识和按期履约的习惯。
■相关链接
可能导致
个人信用污点的情况
  1.按揭贷款没有按期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
    2.信用卡透支消费没有按时还款而产生逾期记录;
    3.按揭贷款、消费贷款等贷款利率上调以后,仍按原金额支付月供,从而导致还款金额不足,由此产生的欠息逾期;
    4.市民在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由于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造成担保人有逾期记录;
    5.个人信用报告还会记录法院部分经济类判决。

  原标题:山东个人信用报告昨起网上可查

初审编辑:李龙   责任编辑:苑仁峰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