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宁10月11日讯(记者 高杨 通讯员 田志强)济宁的运动健儿们备战第23届省运会即将转入冬训阶段。昨日,济宁市副市长石爱作、政协副主席蒙建华与济宁市体育局、财政局、公安局、教育局等23届省运会市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位于济宁市区的3个省运备战单位视察了解运动员现在的备战情况。
“年龄虽小,拼劲不输老将”
下午两时许,记者跟随视察领导走进济宁市中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记者在体操训练场看到,一群年龄在十岁左右,很多甚至十岁不到的小孩儿在吊环、平衡木等体育器材上按照教练的要求认真地做着动作。教练员陈庆华正指导小运动员练习高低杠。“这里面最小的孩子只有7岁,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拼劲不输老将,每天训练都很刻苦。”她告诉记者,现在小运动员们的训练强度虽然很大,但都是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合理进行的训练。体操男子乙B 组的教练员陈联坚告诉记者,他所带的组是去年的团体冠军,年龄在9岁到11岁之间。为了保证训练时间,全部住校,早上晨练1个多小时后上文化课,中午午休一个半小时,下午的副课取消,训练时间增加到4个半小时。
随后记者跟随石爱作副市长一行前往济宁市体育馆,在体育馆内训练的是女排和男子手球等项目。女排教练曲文告诉记者,场中在训的女排队员是年龄在十六七岁左右的甲组的队员,另外还有一部分年龄在十四五岁左右的乙组队员在外地参训。男子手球训练场中运动员们正在进行分组训练,口号声十分响亮。
“流血流汗不流泪,拼命也要夺金牌”
此次视察的最后一站是济宁市体育运动学校,在体校中进行省运备战训练的主要是拳击、跆拳道、举重、柔道、摔跤这些重竞技以及田径、射击等项目。参观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上届省运会济宁仅取得了9.5枚金牌,在全省排第十一位,在省运会设置的26个大项中,济宁市在球类、自行车、体操、击剑等项目以前一直是空白,既缺教练员,更没运动员,平常参加业余训练的不足300人。为了在本届省运会上从第三集团军列入全省第一方阵,济宁市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集中选材”活动。济宁市体育局局长闫程稳告诉记者,在抓好市内选材的同时,还发动教练员奔赴全国各地,找老师同学,求亲戚朋友,广泛联系,八方出击,引进了数百名天南地北的运动员,在原来仅有300名运动员的基础上,一举达到了2000多人。
组建参赛团队后,根据济宁市竞技体育基础薄弱、训练场地容量小的实际,采取代培代训、委托培训等方式,选派足球、篮球、自行车、重竞技、击剑、水上项目的300余名运动员在国内高水平基地训练,平时安排400余名运动员委托8个县市区实行“市队县办”。为了提高训练水平,济宁市体育局从全国各地招聘了80名高水平教练员来济宁执教,为了保证训练时间和训练的持续性,两年多来,所有教练员、运动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和星期天。“现在‘流血流汗不流泪,拼命也要夺金牌’已成为全体运动员的共同心声和响亮口号。”闫局长告诉记者,参赛备战中,一线教练员身先士卒、不辞劳苦抓冬训、搞夏训。举重教练员孙杰身患绝症仍坚守岗位、带队训练。目前,济宁市竞技体育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今年的山东省年度锦标赛中,济宁市取得金牌76.5枚、银牌68枚、铜牌95枚,总分4520分,逐步缩小了与先进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