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统计局获悉,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01.3亿元,实现了10.6%中等发展速度,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列十七市第7位。“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0%,济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于同期地区GDP增速1.6个百分点,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升作用明显提升。”业内人士分析说。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全国层面看,“三期”叠加的宏观经济压力持续加大,就济宁而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偏重经济结构转型压力明显增加,全市消费品市场担负多重压力。前三季度,除一季度略有波动外,其余月份基本保持在10.6%,波幅最大不超过0.1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居民消费整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市场区域看,城乡市场协调发展。1至9月,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106.8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0%。同时,农村改革进程加快释放红利,农民收入逐年上升,乡村消费品市场加快发展,实现零售额294.5亿元,同比增长11.5%,乡村市场增速略高于城镇。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市场自身也出现分化,镇区市场保持强劲势头,城区市场放缓,二者增速差距达到2.3个百分点。镇区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5.2亿元,增长11.8%,分别高于城区和乡村市场2.3和0.3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区域增长极。
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与餐饮收入的增长结构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商品零售额1247.2亿元,同比增长10.5%,餐饮收入实现154.2亿元,同比增长12.5%,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与二季度持平,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目前,商品零售与餐饮收入结构为89:11,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形态结构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但也应注意到商品零售份额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小了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社会集团消费的高档商品消费增长量减少,最为明显的是以社会集团消费为主要客户群的名牌高端汽车销售量下降。
81.8%:八成商品零售额增加我市消费基础能力较好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参与统计的22类商品,除化妆品、中西药品、石油及制品、汽车等四类商品增速下降外,其余81.8%的商品种类零售额较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7.0%,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12.3%,日用品类增长19.4%,家具类增长17.9%,家用电器类和音响器材类14.2%。
“从数据来看,我市商品增长面更加广泛,表明消费基础能力依然较好。尤其一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用住商品,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全市居民基础消费能力良好。”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来看,汽车、煤炭、石油类商品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逐年降低,目前已由去年同期53.1%降至4.1%。
点评:目前来看,支撑济宁消费市场增长的汽车、石油、煤炭等主要商品已经“风光不再”,而且,以后也很难再有较大的消费改观。就市场趋势而言,一方面,天然气对煤炭的消费替代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长期看煤炭类商品消费压力仍将继续; 另一方面,汽车类商品受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大幅度的增长阶段已成过去,如此以来,与汽车消费高度相关的石油类商品也难有较大变化。
不过,居民收入是消费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政府不断拓宽居民的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普遍增加,这些都为我市消费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冲击,我市的消费空间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和引导下,有了全方位拓展,居民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消费增长迎来了新的“春天”。
12.6%:珠宝、文化产业增长放缓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低迷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金银珠宝类增长7.4%,通讯器材类增长12.4%,汽车类下降2.2%,增幅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另外,文化产业相关商品销售增势较上年有所放缓,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8.8%;书报杂志类增长29.7%; 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8.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6%。
“从数据来看,相比全市商品零售总体增长水平,虽然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保持了相对旺盛态势,但除电子出版物及音响制品类外,其余各类文化相关商品零售增速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业内人士说,消费升级产品是在居民满足日常需求后更高层次的需要,它与居民的收入预期相关。
点评:一般而言,消费升级类商品的销售现状影射了当前经济的走势以及预期,也是一座城市居民收入预期的最直观的“表现”。可以想象,如果城市居民连基础民生商品都消费不起,更别提文化、体育、娱乐等更高层次的消费。相反,如果一座城市高层次的消费都呈现大幅增长,基础消费更不在话下。而由此值得肯定的是,城市经济发展态势一定较好,居民收入一定不菲。
而对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济宁而言,在煤炭量价齐跌的影响下,经济增速已进入换挡期。从今年消费数据不难看出,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的降幅,就是对当下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总体收入的“间接诠释”:前三季度的GDP增速低于去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我市转型发展仍在路上,困难和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共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但是农村居民收入“跑赢”了GDP。而且,前三季度,镇区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5.2亿元,增长11.8%,高于城区2.3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区域增长极。可以说,农村改革进程加快释放了消费红利,农民收入逐年上升,促使乡村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释放了强劲的经济活力。
1家:大型贸易企业发展减速传统商贸遇规模天花板
数据显示,1至9月全市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7个,而上年同期新增企业个数74个;从限额以上实现的零售额看,今年前三季度实现681.19亿元,增长6.2%,限上占比为48.6%,较上年同期下降8.1个百分点;限上企业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下降40.2个百分点达到29.6%,为近来较低水平。
此外,前三季度,全市有大型贸易企业19家,与上年相比仅增加1家;实现商品零售额135.1亿元,仅增长0.7%,低于全市商品零售额增速9.8个百分点。
“受经济形势影响,消费品市场较大型贸易企业发展降速,尤其较大型传统商贸企业已经遭遇规模天花板。”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形势下,企业应积极主动对接互联经济发展,适应当下不断更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消费习惯。
点评:从数据不难看出,今年大型贸易企业仅增加了1家,销售额增长0.7%,远低于全市零售额增速。众所周知,较大型商贸企业是消费品市场的传统稳定器,近年来,随着电商业的蓬勃发展,网上销售对实体经营店的冲击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却难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遭遇发展瓶颈,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扩张。
不仅如此,目前市内很多中高档餐饮市场依旧不景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政策对高档餐饮市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相比之下,大众餐饮市场却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适当地减免政策性和行政性的收费,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转变,着力培养新型商贸、餐饮经营龙头企业,形成流通和餐饮行业竞争合作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