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高材生转行当木匠 父亲和他冷战半年

2018-02-28 10:07: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随着非遗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中抽身而出,投入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当中去。1988年出生的马明文就是其中之一。因受到家族影响,他“弃医从木”,在老运河畔开了一家颇具文艺气息的“马氏木作”。

  小小木作店里

  稀罕玩意儿真不少

  在城区老运河南岸的宣阜巷,马明文正在自己的“马氏木作”店里忙活着。他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刨子、锛、凿子、钻等工具,从外观上看已有些年头。而另一侧的展架上,则摆放了十几种中国传统木构件。“这些都是我从爷爷、爸爸或者书上学来,自己一点一点做出来的。”马明文说。

  80后的马明文和大多数同龄人有着不一样的爱好。因为从小受到爷爷、父亲两辈人的影响,再加上天生爱好木作,所以去年他在宣阜巷成立了这家小店。 

  在挂满了老式木匠工具墙的对面,还摆放着诸如鲁班锁、木头枪等有趣的木作小玩意儿。“这种能打皮筋的木头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卖好几百块钱一把,我在咱济宁试着卖20一把,都无人问津。”马明文说。

  当记者被一块由三层木板组成的复杂小构件吸引后,他又重新来了兴致。“这是鲁班凳,是从一整块木头上慢慢雕刻出来的。”在他的操作下,原本松散的三块木板变成一只小巧、精致的凳子。这其中的巧妙变化,不得不让人感慨中国传统木作的博大精深。

  难舍传统技艺

  医学高材生做木匠

  虽然马文明的爷爷、父亲都是济宁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在南辛庄有家颇具规模的家具厂,他却是个医学高材生。

  “我在济宁医学院学的药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了三年。”马明文说,他时常在武汉街头看到诸如修钢笔、修鞋的传统匠人,这些仍会让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家具厂耳濡目染的那些镜头。

  “爷爷的徒弟用几种传统的工具,就能造出完全不用钉子但却非常坚固的榫卯结构。”他至今还记得,爷爷曾开玩笑地说,中国的传统木匠只靠背上的工具箱,就能造出一座宫殿。

  传统的老手艺几乎失传,马明文的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惋惜。“当年爷爷那些徒弟几乎都年过六旬,尽管他们用刨子、凿子就能造出最好的传统家具,但他们的这些手艺如今已几乎没人再学了。”

  在和父亲持续冷战近半年后,马明文顶住家里的压力毅然回来,通过不断向爷爷、父亲请教,和厂子仓库里那些重新被翻出的传统工具,他决定在颇具文艺气息的宣阜巷成立一家“木作”店。

  让更多人感受

  传统技艺的魅力

  现在,开业半年多的小店,已吸引了几十名中小学生定期来上课学习木作,不少天赋异禀的孩子甚至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制作木质的床头灯、八音盒等作品了。在介绍这些学生作品的时,马明文的口气中总是不自觉的透着一丝自豪。

  而随着这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很有人气的木工作坊渐渐传播到济宁,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济宁人对这项技艺报以极大的兴趣。在马明文的工作室里,1991年出生的王宝就是因为对木作技艺一直很感兴趣,专程从北京回到了济宁。

  对于马明文们而言,无论是继承家族事业,还是源于自小的爱好,他对于未来的想法都很简单,“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不要只是在书上、网上听说过这些传统木作技艺,而是在现实中可以实实在在的体验下,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