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聚人才之力 筑发展之基

2024-08-15 15:12:33 来源: 掌上济宁 作者: 庞庆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要应对新形势下的时代挑战,必须做好人才工作,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

  引水拓源,抛出“橄榄枝”,打造人才招引“蓄水池”。“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社会和国家进步最重要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都是人才创造出来的,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形成吸引人才的“磁场高地”。聚焦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创新校企合作、直播招聘等人才招引形式,充分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等大数据手段,立足本土挖掘和外部招录,打好招引“组合拳”;从人才角度出发,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减少人才评价中的“繁文缛节”,唯才是举、用人唯贤,实行优中选优,为人才“储备库”注入源头活水。

  固土强基,栽下“梧桐树”,形成人才成长“生态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无论是外部引进还是本土成长的人才,都应当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关系,坚持以用促培,坚决打破只招引、不培养的被动状态。杜绝“大水漫灌”,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构建完备的人才培育体系,依托人才服务站、人才培养基地等实体平台,精心设置人才培育课程,以精细化培训让人才把产业规划、专业技术等功夫“学到手”;坚持“精准滴灌”,革新“只动手、不动笔”的培养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在脚沾泥土的“接地气”、敢于担当的“铁肩膀”和解决问题的“贴民心”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万木峥嵘的生动局面。

  化木成林,筑牢“凤凰巢”,厚植人才发展“新沃土”。想要人才真正留得住,必须充分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留人更留心。充分保障青年人才的福利待遇,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适度地倾斜,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投入力度,积极兑现人才政策,帮助解决好住房安居等现实问题;畅通成长进步渠道,改进青年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破除论资排辈、以“帽”取人的观念,真正实现既看个人能力和工作实绩,又看知识储备和发展潜力,成就“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新气象。(评论员庞庆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尹荣耀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