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江苏省疾控中心试验室对外开放半天,供市民参观。江苏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目前正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时候,从目前的检测来看,龙虾的安全性总体是令人放心的,去年和今年,都没有发现“龙虾病”患者。
不过,吃货们可要注意了!吃龙虾,不少人最爱的就是虾黄,但是专家提醒说,小龙虾一旦遭遇到污染,头部往往更容易聚集重金属等,所以小龙虾的黄尽量少吃,最好不吃。
诱人的虾黄能吃吗?
小龙虾到底干不干净?剩下的卤子也能吃吗?
江苏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首席专家袁宝君告诉记者,龙虾头、腮、肠,以及很多人最爱吃的虾黄,最好剔除,不要食用。
记者了解到,一般说来,小龙虾的肠道等消化系统,往往容易聚集重金属,烹饪前应把虾线拉出来。 头、腮虽然是重金属比较集中的地方,但一般不会食用。袁宝君说,在搞不清楚虾子干净与否的情况下,虾黄要少吃,最好不吃。因为从检测来看,虾肉很安全,一般没有什么重金属污染,但是有一些样本,虾子脑部重金属会有一点超标。虾黄位于头部,容易遭到污染。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唐天德教授说,龙虾确实有的器官容易聚集重金属。比如肝脏,这是代谢的器官,确实容易积蓄重金属等物质。虾黄则是龙虾的性腺,与肝脏挨一起,也会受到污染。但只要将灰色肝脏,与虾黄区分开,食用量不大,是没有问题的。唐天德说,不仅龙虾,其他虾类,包括螃蟹,也是一样。
小龙虾到底干不干净?
很多人认为龙虾的生长环境都是臭水沟等污秽之地,袁宝君说,其实这是个误区,目前龙虾养殖都已形成规模化,龙虾一般出于养殖水塘中,生长环境不堪的情况并不普遍。
剩下的卤子也能吃吗?
不少人吃完龙虾后,喜欢用龙虾卤就着面条吃。也许一只龙虾的重金属很微量,但是这么多龙虾烧制后,重金属会不会汇集到汤汁里,造成重金属超标?袁宝君说,龙虾的重金属不会随着烹饪而流向汤汁里。
今年小龙虾总体安全
2010年,南京曾经出现小龙虾事件,总共发现了23例病人,病人食用龙虾后,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症,有的尿液甚至成酱油色。后来经过国家疾控中心专家诊断,23人所患为“哈夫病”。
横纹肌溶解症是因肌细胞产生毒性物质而导致肾损害的一种疾病,俗称肌肉溶解。江苏目前已建立小龙虾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时监控小龙虾的安全问题。袁宝君告诉记者,监测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检测龙虾相关指标;二、医院是否出现了因小龙虾引起的疾病,比如哈夫病等。
袁宝君表示,每年四五月份龙虾上市之初,疾控中心就开始对江苏各个养殖龙虾的水塘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龙虾中含有的重金属情况,及农药残留情况。在今年的监测中,工作人员发现,小龙虾总体情况是不错的,当然,也有极少量的龙虾金属元素铬、砷会超标。
去年至今,全省未发现“小龙虾病”
昨天记者获悉,南京小龙虾事件两年之后,也就是2012年,南京曾再次出现哈夫病。不过,省疾控专家认为,这两例病例为“孤立事件”。
记者从医院了解,当时一名男病人为44岁,吃了10只小龙虾。5小时之后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症。食用的龙虾来自南京一家农贸市场,患者是自己购买自己加工,红烧食用。期间,饮用了白酒。其他同食的4人没有发现生病。
另外一名病人为女性,31岁,在朋友家吃了10只龙虾,结果发生横纹肌溶解症。食用的小龙虾是在南京地区河塘自己钓的,同餐还有4人,也未发病。奇怪的是,这名患者以前也吃过龙虾,包括自己做或者在饭店食堂吃,从来没有发过病。
从目前的监测来看,从去年到今年,全省没有发生哈夫病。
抗生素是否为致病原因,尚无定论
食用小龙虾为何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目前在科学研究上尚无明确定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主要成分为草酸、柠檬酸和亚硫酸盐的“洗虾粉”,以及在小龙虾的养殖环节使用的相关药剂,可能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主要因素。
记者采访当时调查此事的专家,他们表示,2012年的两例病人中,入院后都没有进行抗生素治疗,但是却从血样和尿样中检测出同一类型的抗生素。研究人员表示,抗生素是否就是致病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据悉,江苏养殖小龙虾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但是多次检测,都没有发现小龙虾体内含有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致病因素。
食品安全
方便面致癌?
不存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身边的人这样说,“方便面的油炸面饼致癌、料包含防腐剂。”这些说法都对吗?
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钟凯指出:在谷物类制品中,比较典型的潜在致癌物就是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由高淀粉低蛋白类食物(如面粉、土豆等),在高温下烹调时产生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只要是高温加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但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远远不到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它与癌症做直接关联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
专家称,实际上,食品变质主要是因为霉菌的生长,而霉菌需要在水分达到12%以上才会存活。方便面料包中含水量一般在5%以下,霉菌不会滋生繁殖,且料包中含有的食盐成分同样会抑制霉菌生长。所以说,方便面料包的配料成分已经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防腐功能,根本不需要防腐剂。
儿童吃进去的铝
主要来自膨化食品
昨天上午,记者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获悉,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铝主要来自馒头、油条和面条等面制品;7-14岁儿童吃进去的铝主要来自膨化食品;由于海蜇中铝残留量较高,因此经常食用海蜇的人也需要引起注意。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铝按平均值算,低于国际参考值;14岁以下儿童以及一些经常食用含铝量较高食物的消费者,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专家称,儿童少吃一袋(60克)薯条薯片类膨化食品,铝摄入量能减少0.07毫克每公斤体重。
研究显示,铝可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亦可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和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铝还可通过与钙、磷的相互作用造成骨骼系统的损伤和变形,出现软骨病、骨质疏松等。当前并无报告提示一般人通过食物途径摄入的铝会引起急性中毒,铝没有致癌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制定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为2毫克每公斤体重。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下月起馒头不得加明矾
油条粉条海蜇获“赦免”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发文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作出重大调整,从今年7月1日起,馒头、发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得添加硫酸铝钾(明矾)和硫酸铝铵,而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这次的调整“赦免”了油条、粉条、海蜇等普遍使用明矾的食品,对此,专家表示,这是考虑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比如说粉条,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吃,但如果不添加铝的添加剂,粉条就没有办法做成条状。还有海蜇,如果不加明矾,也就做不成我们通常看到的样子。现代快报记者 刘峻
原网址http://travel.people.com.cn/n/2014/0617/c41570-2515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