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贾玥) 今天开始至7月22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
其中,孝老爱亲类候选人共有59人。这些人涵盖了村民、民警、退休工人、报社总编、车间班长、学生等不同人群。
候选人的平均年龄为51岁。最年长者是1929年8月出生的河南省兰考县孟寨乡孙西村村民孙付阁;最年轻的是18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高级中学学生陈春林。59人中,有男性23人,约占38%;少数民族有9人,约占15%。
候选人中,共产党员共25人,约占候选人数的42%。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不少候选人都用实际行动否定了这一说法。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干部海日汗,“80后”的他孝顺侍亲,为病危父亲捐出自己60%的肝脏,描绘出一幅“割肝救父”的当代孝行图。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绥兴社区居民朱晓晖,为全身心照顾瘫痪父亲辞去工作,花尽积蓄,借债卖房,14年借住在不到18平米的车库,经历艰辛磨砺,对父亲精心照料、尽心尽孝,演绎久病床前的孝女情深。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商业职工学校退休职工谢淑华,为圆母亲的“旅游梦”,63岁的她用平板车拉着母亲去旅行,往返20多个省市,徒步2万余里路,沿途作报告100多场次,宣扬孝道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高级中学学生陈春林,母亲离世、父亲患病,家庭接连遭遇不幸,陈春林把父亲带在身边,一边认真学习,一边精心照顾父亲,演绎了“带父上学”的孝心故事。
青海油田机械厂花土沟维修中心车钳班班长王龙,悉心照料偏痪失语母亲24年,特别母亲再次中风成为“植物人”后,坚持细心侍奉,堪称“久病床前有孝子”。
为照顾病中妻子、丈夫,很多候选人几十年如一日撑起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1976年,在新婚第5天遭遇唐山大地震,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台基厂社区居民闫志国的妻子高位截瘫,身为空军飞行员的闫志国39年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为妻子营造了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漳村煤矿居民陈秋花,40年如一日悉心伺候因工伤高位截瘫的丈夫,不离不弃,托起一个温情满满的家。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丰梧村村民王时期的妻子瘫痪30年,守护身旁照顾30年。为了照顾妻子,他只能在家附近打短工打零工;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却尽其所有为妻子寻医问诊;自己一年不买一件衣服,却每天把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磁正街社区居民胡章明,33年如一日照顾半身不遂的妻子,无怨无悔、不离不弃,把自己当成妻子的“双脚”,诠释了“亲是相守、爱是陪伴”的朴素亲情。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康其乡种子队村民艾米尔拉·卡地尔,对患尿毒症的妻子不离不弃,把左肾移植给妻子,是一位精心呵护家人、重情重义的好男儿。
不少候选人悉心照顾身患重病子女,有的甚至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先锋医院护士由艳丽,年轻时顶着未婚妈妈的压力收养一个脑瘫女婴,为女儿寻医问药、不离不弃照料,用19年美好时光演绎超越血缘的母女亲情。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埔头村村民罗永秀,20多年来,视两个继子如同己出,细心呵护因车祸受伤成为植物人的大儿子,儿子正逐渐恢复意识,伟大母爱创造了生命奇迹。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奇山街道奇中社区居民孔德娟,用坚强母爱为脑瘫儿子撑起一片温暖天空,抚养儿子成为一个善良阳光、心智健全的孩子;和儿子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把温暖、乐观传递给更多人。
河南省兰考县孟寨乡孙西村村民孙付阁,儿媳瘫痪在床,她3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虽经历老年丧子之痛,但不减婆媳情深,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彰显了中华美德、人间大爱,被乡邻誉为好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