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7-3161789

通讯员QQ群:242839438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新闻热线:0537-3161789   新闻邮箱:jndzwww@163.com   QQ:948367398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综合

央视力作《京剧》被批 常识错误不少

2013-06-14 17:20 作者:李丽 来源:羊城晚报
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力作《京剧》,共八集近日已全部播完。这部筹备与拍摄历时两年的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戏迷的广泛关注,但得到的反馈却未如预期。

原标题:《京剧》被批:人物以偏概全 常识错误不少
《京剧》

  《京剧》

纪录片《京剧》

  纪录片《京剧》

海报

  海报

  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力作《京剧》,共八集近日已全部播完。这部筹备与拍摄历时两年的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戏迷的广泛关注,但得到的反馈却未如预期。从第一集引起的京剧与昆曲之争开始,不断有观众指出该纪录片细节不够专业,文艺化的镜头和台词则被指责“形式大于内容”,有“要彩”之嫌(注:“要彩”,京剧专用术语,指演员在台上不顾剧情以卖弄技巧博得喝彩的做法)。  

    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此前并无一部描述其发展史的纪录片,《京剧》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很多普通观众表示,这部纪录片确实有普及京剧文化的作用,他们在看完此片后对京剧多了兴趣和了解,但不少戏迷却持相反态度:如果一部纪录片拍得并不科学和客观,那么其带来的危害或许比没有它还来得更大。

  【纪录片不是这么拍的】

  ●这是王家卫?

  《京剧》的一大特点便是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慢镜头。第一集开场便是武生慢慢摔地的镜头,月光下画面精美得连身体接触地面那一瞬间的颤抖都展现无遗。在后面的多集中,身着戏装的京剧演员在各种美轮美奂的场所亮相——空荡荡的长城、空荡荡的戏台、空荡荡的雪地、空荡荡的小巷……有网友吐槽:“这片……王家卫拍的吧?”还有网友指出,既是纪录片,那理应尽力寻找历史资料来用,“再不济也应该场景重现,别尽搞些文艺片镜头啊”。

  ●这是诗朗诵?

  不少网友反映,《京剧》不说“人话”。解说词多为长句,且极尽文字之复杂和奢华,简直就像诗朗诵。有一段,《京剧》用一长串的名词来形容京剧在清朝末年的状况:“光荣与梦想,得意与失落,灿烂与辉煌……”还有,“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这样的抒情句子,加上刻意搭配的当年老百姓遥望紫禁城的镜头,不少网友直呼受不了,“越听越起鸡皮疙瘩”。

  ●这是蒙太奇?

  《京剧》十分讲究镜头和剪辑的艺术美感,但有时却缺乏严谨的逻辑。比如,片子一会说到京剧第一次在国外演出的盛况,一会又提到京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又突然说起中国戏曲学院里珍藏的那套京剧戏服……网友表示,看这片子有一种“坐时光机”的感觉,“飞得挺爽,就是落不到地”。压轴的第八集也被人吐槽:“开头就来了段裘盛戎大师的坐立雕鞍传将令,赶紧坐下想好好听介绍,没想到直到全片演完,只字没提裘盛戎啊,太坑爹了!”

  ●这是卖狗血?

  “寒鸦凄厉,北风凛冽,座座坟冢下安睡的是一代又一代行走江湖的京剧艺人曾经惊艳四方却注定要衰朽黯淡的身形。生命不息,闯荡不止,这里是京剧艺人行走江湖的最后一个码头,或许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会有真正的轻松与解脱……”这是《京剧》在介绍北京的松柏庵义地。类似将京剧艺人形容得十分悲情的段落还有很多,譬如:“这口戏饭,他们又何尝轻松舒畅地吃上过一口?”有网友讽刺此片的努力方向根本不是介绍京剧,而是“感动中国”,“您这拍的可是纪录片,需要如此狗血吗?”

  【京剧史不是这么拍的】

  ●人物以偏概全

  跟京剧相关的名人太多,《京剧》着重选择了一些角儿来描述,如大众熟悉的梅兰芳。但是,戏迷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指出:“怎么不提京剧鼻祖余三胜呢?讲谭派的太多。北京人的面孔渗在片子里。”还有人指出,王瑶卿、陈德林、张二奎……太多应被载入这部纪录片的人物却被一笔带过或索性忽略。此外,对于人物的形容过于主观,有树碑立传之嫌,如片中讲到程长庚,“作为一名德性高尚的班主,对戏曲对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怀有一份常人不能及的敏感和关切”,有网友说“感觉有点知音体”。

  ●不够系统全面

  对于戏迷来说,他们最不能忍受之处在于这部片子其实跟京剧本身并无太紧密的关系,着重于更为讨巧的“讲古”。有一集讲到梅兰芳,解说津津乐道于“梅大王”唱一场戏赚多少大洋,“一次买一栋四合院没问题”,反而对于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仅以“梅式唱腔最接近中国美学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这样的吹捧之语简单带过。网友“鼓曲铿锵”讽刺道:“这是一部神仙般的作品,它让你从历史、文学、美学、宗教、政治、经济、民情、市井各个不同角度欣赏京剧,唯独不会让你从唱念做打的角度去看戏。”

  ●常识错误不少

  《京剧》第一集将京剧和昆曲设立为对立关系,不专业的说法使得纪录片刚开播就遭到不少京剧迷乃至昆曲迷的抗议。之后,片子更被吐槽为“每集都有常识错误”,网友纷纷向剧组隔空喊话,“徽班和汉调的关系根本没说清楚”,“引述周作人评论京剧的文章,出现的头像是朱自清”,“编剧根本就不懂京剧的起源”,“程长庚在宫中得赏顶戴纯属民间戏说”,“京剧诞生年份从未有定论”,“《赤壁之战》跟《群英会》混淆”……错误过多,有“误导观众”之嫌。

  ●主题过于沉重

  百度“京剧吧”中,一位名为“京剧要发展”的网友指出整部片子的氛围太过阴沉,“让人看不到希望”:“京剧不过是一种艺术样式而已,又不关乎国计民生,没有必要拍得像讲一个沉重的历史故事。”还有网友怀疑,《京剧》为了取悦普通大众而尽找些京剧名伶的悲惨段子,加上解说词走大而无当的文艺腔路线,使得整部片子像一曲对京剧的“挽歌”,“或许剧组最初的用意是想振兴京剧,但结果却好像在告诉所有人:京剧已经死得透透的”。(记者 李丽)

责任编辑:李丹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 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