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 日子越过越“乐和”

2018-11-02 10:10:00 来源: 大众网济宁频道 作者: 高杨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新的伟大变革;四十年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四十年春华秋实,济宁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向前。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清晰可见。近日,大众网济宁频道记者来到任城、兖州、曲阜、邹城、梁山、微山、金乡等地,深入基层,通过走访各个行业,走进百姓生活,对话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人”,记录济宁四十年间的发展变迁,展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亮点。

  大众网记者 高杨

  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改革的“分红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的路径一直在延伸。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农业特色产业强起来了、农村的环境美起来了。

  金风渐渐,天气转凉。记者来到曲阜市书院街道宫家村,登高远眺,满眼一派生机,草木才染秋色,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村口牌坊、中心广场、文化长廊和房屋墙面等显眼的位置,传统文化元素无处不在,乐和家园的礼堂里传出婉转的二胡声,村民聚在这享受着闲暇时光。

  户户包田有地,日子越过越有味

  “如今的日子越过越有味,跟四十年前比,就像孙悟空翻筋斗,相距十万八千里。”今年77岁的村民孔宪金回忆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时,迅速打开记忆的闸门,在生产队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日子里,他夫妻两人一天的工分只值一元多,一年到头收入不过三四百元,分的口粮不够吃,就拿地瓜叶、萝卜缨和着豆面充饥,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在1982年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他家承包了5亩多地,全家老少齐上阵,干劲十足,年年都有好收成,加上农闲时外出打工的其他收入,几年后,家里就盖了新房。

  如今,孔宪金一家四世同堂,儿子儿媳和孙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以及孙媳妇带着小重孙,照料着家里的田地。他说,这几十年来,农村的变化真大,尤其是2005年取消了农业税,不用交公粮了,农民胆子就放开了,种一点口粮,其余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自家的地就种了一亩多麦子,四亩大蒜,每年能多收入一两万元。“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盖新房,砖瓦房变小楼房,农村生活垃圾都有人收运,村庄干净整洁,农民也有了自己的小汽车,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孔宪金告诉记者,他相信今后的农村会变得更加美好,农民的日子会好上加好。

  孔宪金一家只是宫家村三百多户村民的缩影,宫家村村两委始终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一贯重视农业精细化生产的同时,组织引导村民发展工商业,带动村民参与创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目前,宫家村集体经济收入12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元。

  农业特色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尹东泉是村里的“农机达人”,他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今年流转了村里100亩土地,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地里的麦苗浇水。“以前的种植模式,一家人种个五六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有干不完的活,收入还不高,随着这个科学的发展,农机装备的提升,我们现在一家人可以种一百亩地,开着小车穿着西装都能把活儿干了。”尹东泉告诉记者,现在惠农政策越来越好,买拖拉机头有补贴,买农机具也有补贴,当年就可以拿到补贴,一百马力的拖拉机一台可以补贴3万元左右。

  宫家村总人口1320人,耕地1075亩,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更加重视精细化种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全村大蒜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基本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宫家村紧盯市场需求,抓实“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驻村企业。目前,建功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建业电缆有限公司、玉达工贸有限公司、北郊琉璃瓦厂等多家驻村企业,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建功机电和建业电缆两家企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创业,还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优先录用贫困户村民进厂就业,解决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

  “小块土地收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利用土地,我们村的土地目前都是流转给本村的种植大户或村集体。”宫家村党支部书记宫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村里一户家庭想要外出打工,将自己的5亩地流转,每亩600元,1年可获得3000元;这样一户可以解放两个劳动力,再被驻村企业雇佣或外出打工,每月收入按1500元算,每年可收入18000元,总共是21000元。如果让村民自己耕种,光种小麦的话,每年只能得到大概3000元。通过土地流转,一户家庭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约7倍!

  传统文化浸润,乡风更文明了

  “原来村里随处能见到乱丢的垃圾,还有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的,弄得村里乌烟瘴气,现在家家都争当道德模范,3岁多的小娃娃拿着糖纸都得找三四个地方丢进垃圾桶。”今年66岁的村民尹盘伟在乐和家园附近晒暖,和街坊拉家常,他告诉记者,村里每个月都会在乐和家园的礼堂里组织儒学讲堂,邀请曲阜市的老师们来村里讲课,从良好家风到夫贤子孝,从文化传承到和美村庄,老师们讲的是容易懂的大白话,让村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宫家村的变化,缘自曲阜市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一项试点。该市选择宫家村等20个试点村,推行以村民居民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主脉、以社工服务为主力的“乐和家园”文明创建模式。在村居中推行“一站(社工站)两会(联席会、互助会)三院(文化大院、乐和书院、百姓庭院)六艺(耕读居养礼乐)”,让村民形成自立、互助、公益的道德观念,构建起“邻里守望是一家”的村居关系。

  在宫家村的公开栏上,记者看到了一幅详细的乐和家园组织架构图。“这‘七个一’组委会里有乐和剧场、乐和基金、乐和微家、乐和调解、乐和节庆、乐和赛事、乐和代办等,都是村民自己组成的团队。”宫建告诉记者,这张图展现的完善组织架构让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了着落,自从推行“乐和家园”模式以后,以乐和节庆为例,村里有了规范的组织队伍,红白理事会统一操持,破旧俗、立新风的好规矩自然形成。“乐和模式”实现了村民联系村民、村民管理村民、村民帮带村民的高度自治,村两委也能够抽出精力为村子谋发展,为村民谋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越来越好,这些变化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关键就在你干或不干,不干,天上没有馅饼掉。”指着村文化广场旁边的荒树林,宫建告诉记者,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将这片荒树林改造成小公园,宫家村北靠泗河,他们还准备在村集体的土地上建个百亩左右的藕池,这样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荷花盛开时也能成为村内一景,村子越来越美,村民过得更乐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马婧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