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贫穷小村落蜕变新型社区 村民都是见证人

2018-10-31 11:45:00 来源: 大众网济宁频道 作者: 马婧 孔令俏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了一场新的伟大变革;四十年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四十年春华秋实,济宁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向前。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清晰可见。近日,大众网济宁频道记者来到任城、兖州、曲阜、邹城、梁山、微山、金乡等地,深入基层,通过走访各个行业,走进百姓生活,对话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人”,记录济宁四十年间的发展变迁,展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亮点。

  大众网记者 马婧  孔令俏

  铺设沥青道路、住上设施齐全的楼房、在家门口就业赚钱……改革开放40年以来,邹城市中心店镇东傅村由一个进出不畅的贫穷落后村蜕变成为高楼林立、配套设施齐全的新社区,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福美来种植基地的草莓花

  种植大棚草莓走出致富路 农民腰包富裕了

  东傅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岭地村,全村3500多亩土地,其中一半是缺水少养的山岭地。1983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东傅村,东傅村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开始分产到户,为村民颁发了承包土地使用证。1984年,村里的果园也开始承包,村民的收入渐渐有了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村民渐渐开阔了眼界。90年代初,村里少数人发现,种植草莓是一条致富的“新路子”。见到农民思想有了变化,村干部们也开始外出考察学习,准备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东傅村党支部书记程学良组织村里有种植经验的果农和菜农,去济南、连云港、平度等地考察,最终决定试试大棚草莓的种植。

  回村后,程学良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给村民介绍大棚草莓的优点,给村民们算清一个大棚一年能赚多少钱,最终说服了几个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做做试试看。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到大棚草莓的种植技术,种出适合大众口感的草莓,程学良先后聘请了6名国内外草莓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我是2008年开始种植大棚草莓的,当时大概有一亩多的地,刚种植的第一年就看到了收益。”只种植了一年的草莓,就有了客观的收入,原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种植的李勇,决定扩大大棚草莓的面积。在流转了本村闲置的土地后,李勇种植的大棚草莓面积已经由当初的一亩多地扩展到了现在的三亩多,每亩地的收入大约在4万左右。

周边游客来福美来种植基地采摘草莓

  大棚草莓的种植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草莓种植户也从2007年的十几家发展成为现在上千家农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里的草莓开始逐渐畅销。为了拓宽发展空间,村里跨村流转了南营村土地800亩,并在2015年成立注册了福美来林果科研推广有限公司,将资金形成原始股权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起了现代农业。

  2017年,村集体实现利润100多万元,现代农业种植基地达到800亩,共有4个玻璃温室大棚,40个标准化温室大棚。

东傅村的老房子

  宽敞水泥路代替泥泞土路   农民生活方式好了

  东傅村房屋地基高,路基低,几十年前,一条进村的土路坑坑洼洼,每逢下雨天,路上又是泥又是水,泥泞不堪。“2004年,村里将南北方向的道路都铺设成为了沥青路,人、车都好走了。”程学良向记者介绍,当年为方便村民出行,也考虑到生产经营运输便利,村里开始筹资修路,硬化路面。现在,宽阔平稳的水泥路代替了曾经坑洼不平的泥泞路,村民和车辆出入方便了很多。

  铺设完道路后,村两委将目光放到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上。村里有不少老房子,前后邻居占用对方的院子,还有的村民甚至把房子盖到了路上。2009年,东傅村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第二年,富东花园社区开工建设,规划布局让周边的7个村落的村民都能住进新型社区。

  “规划的时候,村里为老人们专门建了个老人公寓,装有电梯、电话、宽带、有线电视,现在每户的年轻人和老人都有了各自的住房。”说起村里搬迁,老书记李广云脸上乐开了花,他坦言,干了这么多年的书记,村子每一点的变化都深刻的印在心里。从1976年当书记给大伙操心,到自己“退休”在家享清福,眼看着一片片低矮的瓦房变成高楼林立,李广云感叹,改革开放40年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新型社区富东花园

  2013年底,东傅村2000多口村民全部住上了楼房。“现在村里的生活跟在城里没什么区别,公交方便、超市和娱乐设施齐全,村里人的生活越过越好。”程学良说。

  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了很大提高。东傅村通过党员带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组建舞蹈队、秧歌队、“夕阳红”合唱团等文艺队伍,举办“星级文明楼长”“好媳妇、好婆婆”“草莓种植能手”等评选活动,党群之间、群众之间建立了平等、和睦、友爱的良好关系。

  外出工作者回家就业 农民幸福指数提高了

  2011年,邹城市开始招商引资,占地260多亩鲁南汽车城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曾经荒地上,一座辐射周边县市的汽车城拔地而起,为东傅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不少4S店纷纷入驻鲁南汽车城,截至目前,汽车城的4S店已由原来的10几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42家。“这两年家乡发展很快,在汽车城工作与外地打工的待遇相差不大,还可以照顾父母孩子。”在济南工作了5年的黄武群于2016年辞职回到家乡,在鲁南汽车城做起了销售。黄武群祖祖辈辈都是东傅村的村民,用他的话说,自己和家里的长辈是村里每一个变化发展的见证人。

鲁南汽车城

  “我父母年纪大了,一些农活就不让他们干了,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以后,老两口就在家享享清福。”黄武群说,现在在汽车城工作,每个月除去五险一金,大概能拿到4千到7千不等的工资。

  鲁南汽车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选择回乡就业,仅东傅村就有100多人在鲁南汽车城就业,覆盖了销售、保安、环卫等不同岗位。程学良说,有一个村民特别厉害,在汽车城干了销售以后,一年卖出了300多台汽车,被称为“销售能手”。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拂面春风,贫困落后的村子里在几十年间建起了现代农业种植基地、鲁南汽车城、富东花园社区,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党支部书记程学良坦言,四十年间,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让东傅村脱胎换骨,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史欣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