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跑好文旅增收“接力赛”

2021-09-16 07:50:04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守护绿水青山,迎来金山银山。在近年来的文化旅游扶贫实践中,山东省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坚强有力,始终坚持政策优先保障、资金优先投入、要素优先支持、精力优先倾斜,精心组织、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持续跑好大力推进文旅增收的“接力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济宁市把乡村旅游作为文旅扶贫的重要突破点,创新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幸福产业”扶贫之路,协助35个贫困村强力打造50余个旅游扶贫项目,带动1.6万余人脱贫,解决2400余人的就业问题。

  资源融合,带动产业大发展

  南仲都村村民姚伟对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感触颇深。“说句不好听的,以前就是破旧脏乱的小山村,现在就像一座公园。”姚伟说,借助乡村旅游,这几年自己经营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节假日一天能接待二三十桌客人。

  南仲都村近些年的发展,在外人看来是奇迹,村民们心里清楚,这得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是旅游扶贫村,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为该村争取140万元省级旅游扶贫资金,建设采摘大棚、民宿、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项目。这几年,村内陆续建成大棚74个,年产值高达645万元,带动就业320人,村民人均年分红1500元。南仲都村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探索了规划先行、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行业培训、节庆带动、创新提升的旅游扶贫道路。

  可喜的是,南仲都村的发展带动了旁边的东仲都村。东仲都村挖掘乡土文化,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吸引了全国各地学生、游客前来研学、休闲、度假。南仲都村和东仲都村的发展,又辐射到周边8个村庄,形成了龙湾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2019年,龙湾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

  实现资源融合,用景区带动村庄增收,是济宁市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经验。

  微山县微山岛镇里张阿村利用100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在微山湖旅游码头建设了旅游休闲购物街区,建成售卖旅游商品商铺23间、木质摊位15个。摊位选取村内有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免费经营,销售农副渔湖产品,开发地方特色小吃,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里张阿村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每年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村集体新增经营性收入3万余元,直接或间接吸纳100余名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上来。

  通过深化景区带村工作,济宁市切实加强龙头景区和贫困村的合作帮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就业扶贫,完善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政策加持,激发农户积极性

  多年来,汶上县白石镇以发展精品采摘游为突破点,开发了西部以昙山风景区、东部以水牛山摩崖石刻为核心的全链条旅游线路,打造了昙山田园综合体,形成了“富美白石”旅游品牌。

  当地通过举办两届昙山核桃丰收节,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实现增收3000余元。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市场投资热情,依托百年核桃林,突出生态康养,白石镇将林场原有院落全面改造为传统民宿,打造以民宿为主体的综合小镇。配套儿童牧场、彩虹栈道、休闲垂钓、月季花海等景观,形成了集人文景观、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住宿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内村集体收入均突破10万元,带动群众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济宁市于2018年制定《济宁市村庄景区化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庄景区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培育工作,不断完善景区村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2016年以来,累计培育63个A级景区村庄、13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20个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创建市级旅游扶贫示范村83个,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全部创建为省级旅游特色村。

  此外,济宁市不断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制定了《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班子帮扶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工作方案》,制定出13项具体标准和21项操作要求,先后出台了《济宁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行动方案》《济宁市文化旅游扶贫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同时,当地定期对全市35个省旅游扶贫村从资金拨付、项目建设、资产确权、项目运营、收益分配、文化活动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并逐县逐镇逐村反馈,严格整改要求,建立问题“销号”机制,全力挂牌督战,确保各项工作第一时间落实到位。

  创新引领,推动理念更精准

  过去5年来,济宁市协调山东省乡村旅游协会免费为35个省级旅游扶贫村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累计为35个旅游扶贫村争取省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810万元,列支了2360万元市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其丰富完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同时,济宁市文旅部门还争取市直部门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A级景区村庄和采摘园建设。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弢介绍,最近几年,济宁市始终坚持全面研析、精准定位、科学施策的扶贫新思路。很多贫困村拥有无可比拟的美丽生态资源,之所以难以转化为美丽产业、美丽经济,根本原因在于扶贫方法的不科学。济宁市在文旅扶贫实践中,注重科学施策、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不求标准化,坚持每个乡村文化旅游点不趋同、不重复,努力为每个村集中会诊把脉、对症开方抓药,量身定做扶贫方案,有效避免了扶贫工作的一厢情愿、扶贫方法不接地气和扶贫典型移植后的水土不服。

  在全国扶贫的宏伟蓝图中,从不缺少美妙的发展创意,缺少的是用创新来穿针引线,把美妙创意真正转化为贫困村的美好生活。济宁市把创新贯彻始终,无论是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还是“一村带多村”“综合体+农户”等扶贫路径,无不凝聚着创新的精神,真正实现了生态和发展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推动了贫困村产业的全面发展、贫困户生活的全面改观。

  值得关注的是,济宁市注重让旅游产业项目真正扎根乡村,打造乡村资源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乡村建设的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目前,当地已树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文旅融合样板村、景区化村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典型,成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了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

初审编辑:王爽爱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