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2024|刘承彪和他的“民宿村”: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

2024-03-13 19:43:3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易雪 孔媛媛

  一间民宿能产生多大的收益?

  走进孔子故里曲阜市尼山镇的“民宿村”——鲁源新村,与该村的党总支书记刘承彪聊上一番,或许能找到答案。身处尼山脚下,嵌于鲁源河怀中,青砖灰瓦的楼房依山而建,小巷村道干净整洁,木门篱笆掩映在绿树碧草之间……这里就是刘承彪和他的“民宿村”,180多家民宿,不分季节预订紧俏,深受游客喜爱。

  立足于孔子诞生地的金字招牌和尼山圣境景区的带动优势,刘承彪紧抓机遇,让鲁源新村搭乘上文化复兴和产业振兴的东风,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与乡村文化游的热门“打卡地”,不仅让游客在这座千年古村的街头巷尾通过“住民宿、游乡村、重体验”的“文化游”感受孔子故里的风土人情,更让村民们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

  别墅变民宿

  村民吃上“旅游饭”

  初春的鲁源新村,青砖灰瓦、牌匾古香古色,房屋栉次鳞比,“‘立志、守信、尽孝、重德’‘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统一制定的门牌和家风家训。”曲阜市尼山镇党委委员、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站在民宿门前,描述着这里作为孔子家乡“尚礼仪”的浓厚氛围。

  可在5年前,鲁源新村却有点“藏在深闺无人识”。2019年,刘承彪担任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看着2800多名村民搬进了788套新房,他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但与之而来的是接下来的思考,“已经改变了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差的窘状,可如何让村民住新居的同时,腰包也能鼓起来呢?”刘承彪解释,虽说鲁源新村与夫子洞和尼山孔庙相隔不足2公里,但每天大巴车来车往、游客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景点附近停留,所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享受到孔子出生地的“红利”。

  正值此时,一路之隔的尼山圣境落成开园,在刘承彪眼中,是机遇也是机会。“伴随尼山圣境推出夜游圣境项目和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我发现许多外地的游客,不再局限于来这里的短途游,反而有了在景区附近住宿的需求,而这也是发展乡村民宿的商机。”也正是搬新村与尼山圣境开园二者的“恰巧”,成就了刘承彪与他的“民宿村”缘分。

  今年是吴德芹开办民宿的第5年,也是刘承彪的老朋友。房间也由最开始的4间,逐步增加到了如今的20多间。“德芹以前常年在外务工,我把尼山圣境夜游爆火将带来的潜在商机和她聊了聊,想着她是不是能做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没想到她接着回村把自家闲置的别墅改造成了民宿。”刘承彪笑道。现如今,每逢节假日,前往尼山游玩的游客数不胜数,而吴德芹的“圣源民宿”也总是一房难求。由于顾客增多,吴德芹的收入也逐年递增。“我去年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刘承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的房型分为4室和5室,满房的情况下一天收入在600到800元之间,如果按照现在粮食的单价,一天的房费收入就相当于种植1亩地的收入,可所消耗的人力及物力成本却大大减少了。”刘承彪笑道。

  零散变抱团

  他解决了“甜蜜的烦恼”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正是吴德芹无意间的“真实代言”,也为刘承彪破了局。没多久,民宿“发大财”的消息传遍乡里,从2019年年底第一家民宿开业,第二家、第三家……至今的第一百八十家民宿,由此“民宿村”应运而生。

  “叮铃叮铃……”轻轻推开民宿的房门,挂在屋檐的风铃顿时传来一阵脆响,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鲁源新村的民宿又一次火爆起来。来自青岛的游客王静琦带着家人,驱车来到了曲阜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白墙灰瓦、亭台楼榭的“听雨轩”小院,释放出了浓郁的儒风雅韵,看着眼前的一切,王静琦在心里默默地给这个“分配”来的民宿打了个满分。“我们习惯了出行时住民宿,可这次来尼山圣境游览,由于时间仓促,没来得及订到景区附近的民宿,幸好有‘民宿联盟’帮忙,把我们调到了‘听雨轩’。”

  伴随着“民宿村”的出圈,“甜蜜的烦恼”也随之而来。而王静琦口中的“民宿联盟”则是刘承彪的“新点子”。“民宿越来越多、接待能力就需要越来越强,配套设施不齐全、价格差异化、缺乏本土特色……当民宿供给达不到游客预期时,游客体验感就会大打折扣,区域民宿品牌的塑造也深受影响。”刘承彪直言,为了让民宿运营管理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他提出将资源整合,成立“民宿联盟”的法子。“民宿联盟”会招纳民宿管家,民宿管家们则负责客人分流、客房管理,还承担了民宿推介、信息咨询等工作。“我们根据村民的个人意愿,将有意加盟的民宿进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让村里的民宿从正变分散经营为集中营销,各自为战变成抱团发展。”

  “我的民宿全托管给了‘民宿联盟’,现在只管收钱就行。来入住的游客还能享受到景区门票代购等服务,这也为我家的民宿增加了不少回头客。”“锦玉民宿”店主孔卓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民宿联盟”做“纽带”、当“监工”,同行之间的竞争少了,学习多了、沟通多了,鲁源新村的民宿产业也得到了整体性的提质发展。

  民俗与非遗

  百姓捧起了“文化碗”

  “游客除了能到旁边的尼山圣境景区游玩,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在这里品尝到正宗孔府菜和孔府糕点,同时我们还准备了拓印、射箭等体验活动和传统文化表演。”刘承彪说,为了让入住的游客充分感受到近距离感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村里注重打造多样化、能体验、随处有的文化旅游模式,让游客身心都住在这座“民宿村”。

  记者跟随刘承彪的脚步,从鲁源新村的村口拾级而上,造型古朴“儒源乡集”文化街区映入眼帘,扑面而来更多的则是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青砖灰瓦的建筑、古色古香的牌匾、街头巷尾处处弥漫着孔子故里的风土人情……

  “我们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汇集尼山书房、礼乐雅集、手造集市等六大主题空间,打造出的沉浸式传统文化主题街区。”刘承彪带领记者走进了一家名叫汉风艺术的商铺,店铺内,线编老师孔莹正在耐心教学,村民也认真仔细地学习着线编技巧。“自从家门口有了这个文化项目,我们平时没事就来学习,现在很多姐妹都已经能够独立上手有自己的‘作品’了,制作完成后还能直接通过店内渠道销售,收入也不错,大家都喜欢来。”村民胡享享一边绕着手中的丝线一边说。

  千年古村、一朝蝶变。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带动村庄实现产业振兴。“剪纸、面塑、布老虎制作……这些传统技艺都是我们孔子故里独有的内生动力,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在村民的指尖传承,才能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让村民享受文化红利。”刘承彪笑道。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展了各类民宿180余家,带动就业300余人,村民真正捧起了‘文化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靠文化致富。”看着喜人的数据,这也让刘承彪有了新盼头。“正好今天尼山文化‘两创’产业孵化中心项目在我们这里开工,也希望可以招引像印石篆刻、汉服设计加工、泥塑石刻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更多的文化行业落地鲁源,我们也会聚合平台优势,通过发展线上线下的模式,让更多打文创手造品牌在鲁源开花结果。”

初审编辑:赵健猛

责任编辑:马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济宁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

    3月13日,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济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经正式启动,现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信息,旨在全面掌握济宁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做到“应保尽保”,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提供相关线索。[详细]

    03-13 08-03大众网
  • @济宁市民,城区公交站亭将升级改造

    记者从济宁公交微信公众号获悉,接相关部门通知,城区公交站亭将陆续施工改造,建设新式公交站亭,改造期间公交站点将封闭施工,市民可在附近新安装的临时站牌处候车,无法安装临时站牌的可在原站点附近安全位置候车。[详细]

    03-13 08-03大众网
  • 植绿满山 共绘济宁春天

    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恰逢二月二刚过春龙抬首,植绿济宁,这片满是青翠的济宁大地上不见荒芜,尽展笑颜……[详细]

    03-12 10-03大众网
  • 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优才计划”现场资格审查及面试工作方案公布

    3月11日,济宁市教育局发布公告,根据《2024年济宁市“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教育类)引进公告》规定,现将2024年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优才计划”现场资格审查及面试工作有关问题公告如下。[详细]

    03-12 10-03大众网
  • 济宁一地新增6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

    3月8日,泗水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发布公告,新增6处电子警察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自公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后,将对违反交通信号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依法管理,请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详细]

    03-11 08-03大众网
  • 大众网济宁开展“植被运河岸 济宁在行动”植树节活动

    3月10日,由大众网济宁主办的“植被运河岸 济宁在行动”2024年践行蓝天责任公益植树节活动在任城区安居街道运河西岸举办,农业银行济宁分行、盈科济宁律所党支部等多家单位参加,活动共计栽种树苗200余株。[详细]

    03-11 08-03大众网